人机大战 微信公众号 机器之心 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战以AlphaGo4:1战胜李世乭告终,关于人工智能的现在与未来,这场比赛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思考与启示。为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湛庐文化联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重磅打造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现已出版《与机器人共舞》《情感机器》《人工智能的未来》等多本畅销书。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书系专家委员会春季研讨会上,我们邀请了多位人工智能专家一同探讨人机博弈的未来。 这场人机大战,人和机器谁才是胜利者? 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朱小燕教授:机器肯定在某一个领域里战胜人类,这个绝对是不可质疑的。但机器还不懂得对各类知识和信息的综合凝练,很难在综合能力上超过人。如果机器能够自动地去凝练,然后去传承,它才能够战胜人类。 360云公司CTO 何万青博士:从专业棋手来讲,这次突破是蛮大的,围棋这个项目属于完备信息的比赛。但如果打麻将或者别的不行,因为人可以使诈,你不会得到所有的信息。 云基地执行董事 杨立先生:AlphaGo赢了李世乭以后,很多人在谈论机器战胜人类,但我认为这只是人类从利用工具、发明机器设备替代人类某些功能过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已,历史上,每当出现这种里程碑式突破时,都会有人提出机器终将战胜甚至统治人类的说法,但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人类创造的设备在围棋计算方面已经胜过人类。 AlphaGo未来还有哪些应用价值? 何万青博士:日本围棋大师藤泽秀行曾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意思是人类顶尖棋手离完美理解围棋真谛相差甚远,仅有7%。而剩下的93%,可以通过机器把人的脑力往前延伸,我们可以靠机器慢慢找出更多围棋的真谛来。在中国象棋上,棋手们就在向机器学习棋谱的新走法。 机器之心联合创始人 赵云峰先生:能够究竟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改变。研发AlphaGo的DeepMind公司在解决了围棋问题之后,开始用策略网络、估值网络这样一些深度定向学习的技术到医疗领域。大家不久可能会看到,他们这些技术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如何帮助我们去改善我们的生活,然后如何给我们带来一些效率的提升。 人工智能领域,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书? 湛庐文化总编辑 董寰女士:我们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合推出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并为这套书系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担任委员会主席。湛庐文化希望帮助大众搭建人工智能的体系框架,从而成功驾驭人工智能的新风口。 在《与机器人共舞》中,《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马尔科夫描绘了人工智能从爆发到遭遇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发展从诞生之初就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取代人类为目标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另一个是以辅助人类为目标的智能增强(Augmentation Intelligence)。这二者关系就像是无人驾驶汽车和辅助驾驶汽车的区别一样。当人们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时,《与机器人共舞》将带给你另一番思考。 《情感机器》是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建模,剖析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为人们勾画了构建情感机器的路线图。为什么说人工智能无法通过穷举法战胜人类?就是因为围棋的局面比宇宙中的原子更多,所以机器战胜人类最好的办法就是模仿人类。如果将人类大脑看成一台机器,那就有助于我们设计出像人一样能理解、会思考的高级人工智能——情感机器。 AlphaGo曝光前,线性思维的人们以为人工智能围棋离战胜职业棋手至少还有10年,转眼间AlphaGo与李世乭的人机大战就以4:1落败,这场大战也成为人工智能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在《人工智能的未来》中,库兹韦尔认为,人工智能一直在以指数级速度快速发展,2045年的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奇点”到来,世界将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如何看待机器人威胁论这种观点? 朱小燕教授:我是不赞成人工智能会造成人类的恐惧什么的,真的完全不赞成。至少我知道的这点技术发展的现状来讲,我觉得要想恐惧这件事还早着呢。我个人认为机器它能做的跟猴一样,就很不容易了。 新华网融媒体研究院 杨溟院长:人类受到自身物种的限制,无法感知时间轴上“现在”以后的一切。其实结局依然存在。如果你要预测它,以我的有限的智力来判断,我认为人类必败,只是时间问题。意大利科学家帕里西创建了机器人学科,系统化地研究机器人的源起、发展和繁衍,机器人成了人类的一种隐喻,它是人类的镜像。不只是优点,人类的自私、贪婪等恶念也都可以在自己创造的机器智能里找到。被复制、被放大。人会成为自己的灭绝者。海德格尔认为,人类最终要被自己创造出来的科技所毁灭。纠正一下,人类必亡于自身贪婪之念。我觉得这是人类无法去逆转的命运。 朱小燕教授:如果说人把自己作死,我绝对相信。人对地球环境的各类破坏太多了,不过我觉得还轮不着机器人。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做人工智能的各种研究,包括情感之类所有的东西,用好了,它都应该是为人服务的。 赵云峰先生:这些问题有的时候是一些哲学层面,甚至宗教层面的讨论,这个讨论不出一些实际结果,而且对于具体的应用、具体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是没有一些积极的作用。反而会影响人工智能行业的一些进展,这也是很多人工智能工程界的一些工程师或者研究者非常排斥的一个现象。我是非常同意朱老师的,现在没有必要或者不应该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一些算法上,放在技术上,放在如何让机器为我们所用上。 杨溟院长:我特别不赞成这种说法,人工智能绝不只是技术问题。它既是哲学问题,也涉及宗教和伦理等各种问题。更是人类如何面对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虚无缥缈的,它非常现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说人类将不敌机器人并非悲观的结论,人机大战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提醒我们反思。自省是一种能力,是认知与判断之后做出的纠错。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并没有太多不适,恰恰很多人不愿去做。人类加速灭亡恰恰是拜惟技术论所赐。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我们的工作?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的国际委员,斯坦福伦理学教授 杰瑞·卡普兰先生:技术的发展就是机器不断实现自动化任务的进程。国际象棋和围棋软件只是我们通过编程实现的自动化任务,“机器很聪明”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如“calculator”曾经是需要大量细心、专业技能的计算师职业,却是最早被计算器这一小设备所替代的。展望未来,我们将看到各项人类的智力任务自动化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的进程,但人类不会被机器替代,这也是我在湛庐文化即将出版的《人工智能时代》(Humans Need not Apply)中提到的观点。 朱小燕教授:我觉得工作可以分三类,一类其实是自动化的事儿,这类岗位消失,对人的身体也挺好的。第二类,就是刚才说的很多延伸人的能力的,可以代替工作中的部分重复操作的百分之几十。第三类是机器替人做那些做不了的事,比如整理大量的信息摘要。 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我们该如何教育下一代? 何万青博士:我记得国外有个叫迪尔伯特的漫画,他有一本书观点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无能基准线,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用手机、用什么也好,比如我们现在用机器替代人的工作之外,但是使得你在它之上做上面工作的时候,实际上抽象程度要比那个高,所以你要有一定的教育程度掌握它,其实人是需要更多的东西,整个社会的教育程度得上来才能用它。 三星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 史媛媛博士:第一个是不要沉迷于碎片化的阅读,只有深度的阅读才能提升思想,形成自己的见解。第二是所有基于存储的、搜索的、知识服务的,是很容易被取代的。而所有与情感、沟通、交际,以及情境理解有关的一定会增强,对人就更重要了。 湛庐文化总裁 陈晓晖先生:湛庐有一本书叫《全新思维》,我觉得那本书里面说得很先进,它在十年前就预想了未来人面对的一些挑战。人的右脑是机器很难代替的,或者在目前看来很难代替。你的计算可能可以代替,那么未来的人是这样的,比如艺术、右脑、情感等等这方面会越来越重要。所以说其实有一种观点,在未来来讲,比如说孩子们,你可能现在培养他的情商比培养他的智商更重要,比如在领导力这方面,比如在与人相处方面,共行的方面,这目的是你着重要培养的方面,给他去更多的视野。 如何看待当下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的国际委员,畅销书《与机器人共舞》作者约翰·马尔科夫先生: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能在市区、校园或者居民区控制方向盘、刹车、油门,但要想他们完全替代现有汽车仍为时尚早。从某种意义上看,设计无人驾驶汽车不如做好辅助驾驶,更好地保障人类的安全。 朱小燕教授:谷歌的无人车真的做得挺好,它那个车我还坐过。但是,它是否能在任何情况下代替所有的车,这个还要商讨一下。我更愿意让它做辅助驾驶,不要去代替人。这其中有一个追责的问题,真要撞了人,这个责任是谁的?另外,一个现在这个车的成本还挺高的,这就需要别的技术做突破,所以人工智能依赖很多很多技术,一定要别的技术去突破,如果不突破,没有人买的起。最后,需要考虑的就是道路规划问题。近期,我觉得引进中国还是挺难的。在美国,高速公路好跑,意外少,在中国的街道里头,就是难跑。无人驾驶技术最优的目标是减轻驾驶员的负担。 何万青博士:第一个,深度学习这个算法是一种通用人工智能,对于汽车行驶这类信息完备的条件下是挺合适的。第二点,作为一种辅助驾驶,尤其在城市里面,在北京这样的,它在比较低速的城市环境里能帮人减轻驾驶压力,甚至当你困的时候,能避免方向盘失控,这种正是吴甘沙在做的辅助驾驶。 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将会是怎样的? 何万青博士:我不需要对它敬畏,它是机器,它不是人。如果你把它看成人,那你可能爱上它,或者它会给你,就像科幻片一样,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不该做的事情,我个人观点,不应该产生任何敬畏,就是机器,永远定在这个位置上就够了。 杨立先生:人类自身的特质里,有一方面是“靠谱”的部分,如逻辑思维、严谨推理、精细计算等,但还有一方面是“不靠谱”的部分,如艺术、创造性等,而人类发展过程中,不靠谱的部分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各类机器在靠谱部分越来越多的替代人类,人类未来或许应该更多从不靠谱那方面加强,结合机器靠谱的部分,以实现更有效的发展。 史媛媛博士:人最牛的就是面对未知环境的创造能力,但现阶段人工智能无论是算法上、理论上、科技上都没有突破。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新闻都是机器写的,什么时候机器能写一个《静静的顿河》《红楼梦》,可能到那个时候我会惊讶一下。但实际这里边的差距太大了,十年内能读懂这些文字就不错了。
杨溟院长:人机之间、人和这个高速变化的世界之间其实构建出了一种新型的连接关系。在离散化时代,人将面临新连接关系的适应过程,在心理和生理层面都会遭遇颠覆式挑战。现在去指导该如何相处似乎为时太早。 何万青博士:我们的讨论气氛热烈。我们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来思辨人机大战带来的一切,有很多火花。我体会是:理科为这个世界提供理论,工科提供工具,文科提供思想。 烂柯围棋手机版全新上线,下围棋、看直播,来烂柯围棋,边读新闻边打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