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红色violin 发表于 2015-7-22 22:05:08 | 只看该作者 [复制链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4 19566
21#
发表于 2015-7-22 22:03:37 | 只看该作者
  清康熙未年至嘉庆初年,棋坛霸主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出现了一群人,梁魏
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被称为“四大家”,并列于棋坛之巅。清人邓元铺
说:“本朝国奔,以梁、程、范、施为最着,范、施晚出,尤负盛名。四家之弈,
高深远计,突过前贤。”这四个人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古代棋艺的最高水平,由此
形成棋坛空前兴盛的局面。

    梁魏今,又名会京,山阴人。他被列为四大家之首,并非因他棋艺最高,而是
因他年龄最长,出名最早。据考,他大约生于康熙前期。

    梁魏今自幼学棋,年青时曾与徐星友角试多局,互有胜负,不相上下,程兰如
击败徐星友驰名棋坛后,梁魏今和他也有过较量。邓元穗从两人对局中辑出十四局,
编入《四大家棋谱》,其中程胜十局,梁胜四局,但胜负都不悬殊,有的仅半子之
差。

    梁魏今中年以后,曾教授过范西屏,施襄夏,这两位后进者也都说少年时受梁
魏今教益良多。范西屏十余岁时,梁魏今曾受以三子。雍正八年,梁魏今在湖州又
受先与施襄夏对弈。梁魏今可说是四大家中的师长,而范、施二人青出于蓝,棋艺
超过了梁魏今。

    梁魏今的棋风, 以奇巧多变为最大特点。 施襄夏在《弈理指归·序》中言:
“奇巧胜者梁魏今。”

    四大家之二程兰如,名天桂,又名慎诒,字纯根,新安人。他比梁魏今小十余
岁,比范、施二人大二十余岁。

    据《乾隆歙县志》记载,程兰如是著名棋手汪汉年的同乡。他从小拜棋手郑国
任为师,学成之后,郑国任就不再与其谈论围棋了,《扬州画肪录》说,程兰如不
仅围棋全国第一,下象棋也是国手水平。

    程兰如二十岁左右已闻名天下,前面已提到,当时他作为后起之秀在京与年过
花甲的徐星友对弈十局,大胜而归,从而成为全国第一。但若干年后,他又被施襄
夏和范西屏战败,棋圣地位又被他们取代了。

    程兰如的棋风特点是稳重有力,施襄夏概括为:“以浑厚胜。”

    乾隆十九年九月,程兰如年逾六旬,但仍“丰神闲静”,他与新秀韩学之,黄
及侣,在扬州晚香亭对弈一月有余,选其中十五局,由“兰如评骘为谱,以志一时
之雅集”,这就是《晚香亭弈谱》。这是程兰如的主要著作,也是最有价值的古谱
之一,施襄夏曾“盛推此谱与徐星友所著《兼山堂》同为弈学大宗”。

    海内棋圣范西屏

    范西屏(又作西坪)是四大家中的佼佼者,在袁枚的《范西屏墓志铭》和毕沉
《秋学对弈歌 序》等诗文中,对他的生平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范西屏名世勋,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范西屏的父亲是
个棋迷,直下到家道败落仍未尽兴。可惜棋艺始终不高,只把这一嗜好传给了儿子,
范西屏三岁时,看父亲与人对弈,便在一旁呀呀说话,指手画脚了。

    父亲见儿子与己同好,甚是欢喜,唯恐儿子和自己一样不成气候,当下带儿子
拜乡里名手郭唐镇和张良臣为师,棋艺日见长进。了久两位老师的棋力都不及他了。
父亲又送他拜山阴著名棋手俞长侯为师,俞长侯棋居三品。有这位名师指点,范西
屏长进更快,十二岁时就与俞长侯齐名了。三年后,西屏竟已受先与先生下了。他
与先生下了十局,先生完全不能招架学生的凌厉攻势,均败在学生手下。从此,俞
长侯不再和他下棋。他十六岁时,便成为闻名天下的国手。

    范西屏学成时,正值雍正、乾隆年间。他和俞长侯同住松江,受到棋艺家钱长
泽的盛情招待。十余年后,范西屏再访松江,帮助钱长泽,“晨夕参研”成《残局
类选》。

    范西屏出名之时,天下太平,大官们多闲聊无事,他们争着拿银子请强手与范
西屏较量,以此为乐。当时棋林高手梁魏今、程兰如、韩学之、黄及侣都纷纷败在
范西屏手中。棋手胡兆麟,人称”胡铁头”,棋力甚凶猛,也常是范西屏手下败将。

    当时能与范西屏抗衡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四大家之一的施襄夏。不过,据各
种史料记载来看,施襄夏思路不如范西屏敏捷灵活,两人对弈,施襄夏常锁眉沉思,
半天下不了一子,范西屏却轻松得很,似乎全不把棋局放在心上,甚至应子之后便
去睡觉。有一回对局,范西屏全局危急,观棋的人,都认为他毫无得胜希望了,必
输无疑。范西屏仍不以为然,隔了一会儿,他打一劫,果然柳暗花明,七十二路棋
死而复生,观棋者无不惊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5-7-22 22:04:08 | 只看该作者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后来
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镰,各奔前程,相聚时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
引胡敬夫的话,范、施雍正未,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
已无处找寻。以后,乾隆四年时,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
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
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当湖十局”下得谅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
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
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
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在当湖,范、施除对弈外,主要是教张永年和他的儿子张世仁、张世昌下棋。
张氏父于都能文工弈,棋达三品,有“三张”之称、范、施教其间,与三张受子对
局,后选出了精彩的二十八局,刻成《三张弈谱》一书。

    范西屏和施襄夏棋力远在众多棋手之上,能与他们对子者寥若晨星,一般棋手
者如张氏父子,受子后方可开局。当时受棋者从二子到十一子不等。凡让子者,均
称指导棋,是当时培养后进的一种较为实际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范、施二人都
亲自面授了不少门徒,为发展围棋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范西屏棋名已闻达四海,他的学生毕沅曾写了一首长诗《秋学对弈歌》,其中
有这样一句:“君今海内推棋圣”。那时,范西屏还不到四十岁。

    范西屏晚年客居扬州,当时,扬州是围棋的中心之一。范西屏居此期间,学生
卞文恒携来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归》,向范西屏请教。(卞也是施的学生),范
据书中棋局,参以新意,写成棋谱二卷。扬州盐运史高恒,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
署古井“桃花泉”名之,并用署中公款代印此书。这就是《桃花泉弈谱》。范西屏
在扬州还写了其它围棋著作。

    范西屏晚年并未完全放弃围棋实践,《墨余录》记载:嘉庆初年,范西屏前往
上海。当时上海最优秀的棋手是倪克让,其次是宫加录等人。倪克让不屑与他人对
弈,富加录等人则在豫园设棋局与四方棋手下棋赌钱。范西屏一日来到豫园,见有
人对弈便站下了。看了一会见客方将输,便给他出主意,旁边人不高兴了,对范说:
“这是赌博,旁观者不能多话。你既然会下棋,为什么不自己来决一胜负呢?”范
西屏笑了笑,从怀里取出一大锭银子,对欢人说:“这就是我的赌注。”看到这么
多银子,所有的人都眼红了,纷纷争着要和范对弈。范接着说:”我下棋于不怕别
人说话,你们可以合在一起和我对局。”棋没下到一半,对手们已经手足无措,一
筹莫展了。于是有人赶紧去报告富加录。富加录赶到,范西屏坦然自若,先受先三
子与他下了一局,富加录输了。范西屏再让,富加录还是输了。大家傻了眼。不得
不去搬来最后的援兵倪克让。倪克让闻风而至,一见面,二活没说,伸手弄乱了棋
盘,告诉众人;“这是范先生,你们哪是他的对手!”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上海
的富豪们纷纷请他教棋。范西屏在西仓桥潘家受先四子与倪克让下了棋,观棋者把
对局情况记录下来,编成《四子谱》一书。

    范西屏卒年不详,大文学家袁玫曾写过一篇《范西屏墓志铭》,其中卒年、岁
数和葬处均未说明,只写了“以某月日卒,葬”。袁玫亡故于1797年,事实上此后
史料上还有范赴沪对弈一事的详细记载。估计袁玫写墓志铭时,范西屏并未去世,
是所谓”生吊生祭”,当然这是推测而已。

    范西屏为人耿直朴实,他不求下棋之外的生财之道。有了钱财,也将一半分给
同乡中的困难人家。袁玫对他的为人盛赞不已,说:“余不嗜弈而嗜西屏”。他认
为那些“尊官文儒”都不及范西屏人品高尚。

    范西屏的棋风,前人有不少总结。棋手李步青曾对任渭南说:“君等于弈只一
面,余尚有两面,若西屏先生则四面受敌者也。”这是说范西屏全局观念特别强。
李松石在《受子谱·序》中谈得更为详细,他说:范西屏“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
失西隅补以东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时时转换,每出意表,盖局中之妙。”范西屏
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着眼。具体手法就是“时时转换,每出
意表”。这种手法不少棋手都有领教,评价甚高。施襄夏说:“范西屏以遒劲胜者
也。”邓元穗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西屏崇山峻岭,
抱负高奇。”毕沉在《秋堂对弈歌》中,也这样描述了范西屏的棋风:“淮阴将兵
信指挥,矩鹿破楚操神机。鏖战昆阴雷雨击,虎豹股粟瓦尾飞。乌道偏师方折挫,
余子纷纷尽袒左。忽讶奇兵天上下,当食不食全局破。”

    清代棋艺家李汝珍谈到四大家时曾说:“此四子者,皆新奇独造,高出往古。
而范尤以出神入化,想人非非。”对范西屏如此高的评价并非偶然,他不仅汲取了
前人的全部经验,而且有所创见,有所发展。这从他写的《桃花泉弈谱·序》中,
可以看出,在这篇《序》里,他先谈到下围棋“实用心之事”,他自己“自髫年爱
习前贤之谱,罔不究心。”接着,他谈到了明代棋坛的情况:“有明作者,皆浑而
不举,言先后,言虚实,言向背而已,”这是棋谱家的缺点,也是棋手的缺点。他
又谈到清朝初年的棋手:“国初弈乐园诸公冥心孤诣,直造单微,于先后之中生先
后,虚实之中生虚实,向背之中生向背,各就英分所极,自成一家。堂堂正正,怪
怪奇奇,突过前人。”然后,他又谈到了他这一代棋手:“至三十年来,国手则不
然,较大小于毫厘,决存亡于官冥。交易变易,时时存一片灵机;隔二隔三,处处
用通盘打算。数至此,尽心至此,”范西屏认为,围棋之所以这样不断向前发展,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不坐困千古也”。这充分说明范西屏不迷信前人的创新精
神。李松石还说过这么句话:“范于弈道,如将中之武穆公,不循古法,战无不胜。
”范西屏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并不认为围棋发展到自己这几就停止了。他认为围
棋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他说:“以心制数数无穷头,以数写心心无尽日。勋生今
之时,为今之弈,后此者又安知其不愈出愈奇?”可见这位围棋大师的胸襟是很宽
阔的,对围棋事业的发展也是充满信心的。

    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二卷,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价值最大的古谱之
一,这本书,“戛戛独造,不袭前贤”,内容异常丰富、全面,精辟地记载了范西
屏对于围棋的独特见解。此书则一出版,便轰动棋坛,风行一时,以后重刻版本很
多,二百年来影响了无数棋手。

    深谋远虑施襄夏

    清代棋坛另一高峰当推施襄夏了。施襄夏名绍暗,号定庵。生于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他也是浙江海宁人,与范西屏是同乡。
《扬州画肪录》 上说, 范、施二人系同母异父兄弟,此说未必真实。施襄夏在为
《弈难指归》写的自序中较详实地记载了他的生平。

    施襄夏从小就读于私塾,是个老实、文静的孩子。他父亲是位雅士,擅长诗文
书法,也画些兰竹之类。晚年退隐家中,常焚香抚琴,或陪客下棋。施襄夏念完功
课,便坐在父亲身边,看他抚琴下棋。渐渐地,他对这棋艺发生了兴趣,开始向父
询问其中的道理。父亲对他说:“学琴需要‘淡雅’,而不能‘繁枝’,学棋需要
‘灵益’,而不能‘沾滞’。你瘦弱多病,学琴好些。”于是施襄夏开始学琴了。
不过没过多久,父亲发现儿子对围棋的喜爱甚于琴。当时,比施襄夏年长一岁的范
西屏从师俞长侯学棋,到十二岁时,已与老师齐名,这使施襄夏十分羡慕。父亲便
也把他送到了俞长侯门下。

    施襄夏不甘久居人下,他在俞长侯那儿,先生受先三子教了他一年,他便能与
范西屏争个高下了,其间,老棋手徐星友也曾受先三于与施襄夏下过棋。老棋手慧
眼识真珠,非常看重这位少年棋手,把自己的棋著《兼山堂弈谱》赠给他。施襄夏
也果然不负厚望,对这本名著认真钻研数年,受益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5-7-22 22:04:29 | 只看该作者
施襄夏二十一岁时,在湖州遇见了四大家中的梁魏今和程兰如,两位长者都受
先与他下了几局棋,施襄夏从中又悟出不少道理。两年以后,施襄夏又遇梁魏今,
他们同游砚山,见山下流水淙淙,都很兴奋。梁魏今对施说:“你的棋已经下得不
错了,但你真的领会了其中奥妙了吗?下棋时该走的就得走,该停的就得停,要听
其自然而不要强行,这才是下棋的道理。你虽然刻意追求,然而有‘过犹不及’的
毛病,所以三年来你仍未脱一先的水平。”施襄夏细细体会了这番深刻的议论,意
识到自己以前好高骛远,走了弯路。从此,施襄夏一变往日棋风,终于成为一代名
师。

    此后三十年间,他游历吴楚各地,与众多名手对弈,交流棋艺,五十岁以后,
和范西屏一样,也客居扬州,教授学生,为培养下一代花了不少心血,他的学生很
多,但他始终很谦逊。晚年在扬州,他还写了不少围棋著作,为后来棋手留下了宝
贵的遗产。

    施襄夏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出现在棋史上的。在《弈理指归
·序》中,施襄夏对前辈和同辈棋手有十分精粹的论述:“圣朝以来,名流辈出,
卓越超贤。如周东侯之新颖,周懒予之绵密,汪汉年之超轶,黄龙士之幽远,其以
醇正胜者徐星友,清敏胜者娄子恩,细静胜者吴来仪,夺巧胜者梁魏今,至程兰如
又以浑厚胜,而范西屏以遭劲胜者也。”正是基于对其他棋手如此深刻的研究分析,
施襄夏集各家之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颗闪烁异彩的明星。

    邓元穗说:“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
不失步骤。深谋远虑,稳扎稳打就是施襄夏棋风的主要特点。施襄夏自己也说过:
“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他在《自题诗》中写道:“弗思
而应诚多败, 信手频挥更鲜谋,不向静中参妙 理,纵然颖悟也虚浮。”施襄夏特
别强调这个“静”,他在《凡遇要处总诀》中说:“静能制动劳输逸,实本攻虚柔
克刚。”这和他说的“化机流行,无所迹向,百工造极,咸出自然”,“棋之止于
中止”,是一个意思。“静”即是”自然”,即是”止于中止”,也就是当年梁魏
今对施襄夏说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这并不是提倡被动。施襄夏一向重
视争取主动,他曾说:“逸劳互易忙须夺,彼此均先路必争。”这与“静”是不矛
盾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关键还在“行”和“止”都必须是主动的,这样
才可能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实攻虚,以柔克刚,这正是施襄夏棋风的奥妙所在。

    施襄夏在理论上也贡献很大,他是在认真总结了前人棋著的得失之后,写出自
己的著作的,他十分推崇《兼山堂弈谱》和《晚香亭弈谱》,但也大胆、尖锐地指
出了它们的缺陷,他在自己的《弈理指归。序》中说:“徐著《兼山堂弈谱》诚弈
学大宗,所论正兵大意皆可法,唯短兵相接处,或有未尽然者。程著《晚香亭弈谱》
惜语简而少,凡评通当然之着,或收功于百十着之后,或较胜于千百变之间,义理
深 隐,总难断详,未人室者仍属望洋犹叹。二谱守经之法未全,行权之义未析也。”
这种科学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这使得施襄夏的著作较前人有了很大发展。他的《弈
理指归》二卷,是我国古棋谱的典范,是施襄夏一生心血的结晶,可与《桃花泉弈
谱》媲美。因此书原文是文言口诀,字句深奥,图势较少,钱长泽为之增订,配以
图势,集成《弈理指归图》三卷。

    施襄夏死后,他的学生李良为他出版了《弈理指归续篇》,这本书的《凡遇要
处总诀》部分,几乎总结了当时围棋的全部着法,是部全面论述围棋战术的著作,
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十分少见的精品。这些口诀,都是施襄夏平生实战和研究的心
得,句法精炼,内容丰富。以范西屏、施襄夏为代表的康熙、乾隆时代的棋艺水准,
是整个围棋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范西屏、施襄夏等人把围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水
平。

    胡铁头招架无方私求定庵

    形成一个高潮,除了一二个水平出众的大师外,必然还有一大群水平相当的棋
手。前面提及的胡铁头胡兆磷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棋力很强,大刀阔斧,喜欢大砍
大杀。但他毕竟敌不过范西屏。有一回他与范西屏对弈,下至中局,他己窘迫之极,
无奈之中,他谎称有病便离开了,但他并未回家,而是直奔施襄夏处求教去了。当
他返回来,继续下这盘棋的时候,不料范西屏大笑起来:“定庵人还没来,棋先来
了!”实际上,胡铁头的棋始终比范西屏差二子。

    比范西屏差二子的棋手还有李步青,但他的棋颇受范西屏称赞。据吴修圃《弈
理析疑》说,范西屏五十二岁时,在金陵遇见李步青受二子下了六局,结果各胜三
局。两年后,两人又相遇在苏州。这时的李步青已经可以让先了,而且,互有胜负。
由此可见李步青的棋艺进步很快,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除了胡铁头,当时还有一位被人称为”金刚”的棋手,他叫童和衷,十四岁时
已有棋名。开始与范西屏对弈,范尚让三子,不久,就只能让二子了。童和衷棋风
精悍而有魄力,故有:“童金刚”之称,是位很有潜力的青年棋手,可惜未过不惑
之年就病逝了。

    上节提到的豫园乱局认大师的倪克让,也是当时颇具功力的棋家,他名世成,
上海人,《清代轶闻》等书中较详细地记录了他的生平。他父亲倪载岩是位秀才,
在家教书之余喜欢下棋消遣。久而久之,倪克让从观棋中有所领悟,以后他和别人
下棋,胜者居多。据说池下棋碰到难处时就仰面望天,可一落子,别人就无法对付。
所以当时有人说他的棋艺是“天授”的,一回,有位人称“弈品第一”的大官路过
松江,听说倪克让的棋名,特把他召来对弈。倪克让成竹在胸,连赢了他二局。倪
克让的名声因此更大了,《轶闻》中还提到,倪克让为人古怪,终生未娶妻室。生
活极为简朴,家中只一木床,每日坐在床上,客人来访,他竟能一言不发,人们都
说他有些“痴”。不过他的棋艺确实精湛,越到晚年越发神妙,江南无敌手。只是
在范西屏面前,他仍需受四子。

    中国古代围棋发展史中最辉煌灿烂的画面,是由梁、程、范、施四大家和欢多
的高手共同绘成的。这已毫无疑问。

    但不可否认,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一切为围棋的
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名家高手疲于衣食怀才不遇

    清道光以后,帝国主义冲进中国的大门。清朝未年,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
化衰退,围棋的命运日益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5-7-22 22:04:46 | 只看该作者
  清末棋手水平与前代相比大为逊色,其中水平最高的陈子仙、周小松,距范西
屏、施襄夏尚有相当一段距离,关于这一点,王蕴章在《天香面砚室弈选·序》中
说:“降至陈、周,世变稍稍暗矣。士或怀才不得逞,则奔走为衣食计,手谈坐隐,
余事蓄之,”较深刻地揭示了棋事衰落与世事败坏的关系。

    当时可以提到的棋手,有“十八国手”。

    秋航,名愿船,仪徽人,是京都梁家园寿佛寺的和尚。他不念佛经,偏好围棋。
晚年经常出入于京城,与沈介之同为周文勤的门客,并往来于满族王公府第。他的
棋艺在当时颇为众人仰慕,樊彬曾在《燕都杂泳》中写过“手谈谁国手,善弈数秋
航”的句子,他的对局被选入道光二十一年刊行的《尊天爵弈谱》中,其中包括与
周小松,李昆瑜,李湛源等国手的对局。当时他已年愈七旬。同治二年,秋航在北
京去世。据方臻大《待日解弈存·序》中记载,方于这年来京,遇见秋航,那时秋
航已年迈,但下棋仍“不耐思索,拈子如雨点下。”他受先四子与方臻大对弈,但
没下完十局,老人就于这年秋天去世了。关于秋航的逝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秋航
故于杭州。传说他在死前一天尚与人下棋,并说:“今日之会难再见,此局乃绝着
也。”秋航享年九十以上。

    另一位长寿棋手任渭南棋名也不小,嘉庆、道光年间,他常设局于秦淮河畔,
无人为敌。任渭南活到八十多岁。

    能胜任渭南的,当时并非无人。有位叫林越山的也是“十八国手”之一,福建
人,幼年即会下棋,十八岁时闻名全国,有一回任渭南到了广东,两人对弈,观棋
者无数。棋下到中局,任渭南已发现自己局势不妙,便给林越山使了个眼色。林越
山心领其意,故意走错几步棋,让任赢了几子。事后有人间林为什么要让任渭南,
林越山说:“任渭南早有棋名,这次来广东又是大官的客人,不能不给他留面子。”
但我确实能赢他,如果你不信,我可复盘再下一次。”此后一年多,林、任二人都
住在广东,但谁也未再提棋事。

    任渭南教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学生。他叫沈介之,名琦(又作祺),上元人。
沈介之下棋思路敏捷,落子如风,很年轻就成为国手,并受到当权者的青睐,曾任
广西巡检。此人不到五十就去世了。

    棋手董六泉,又作鹿泉,名文毅,武进人,生于乾隆四十年,是嘉庆、道光年
间的名手,清末两大高手陈子仙、周小松都是他的学生。据周小松《餐菊斋棋评》
记载,当时棋手以董六泉年事最高。道光二十六年,他去甘肃投奔定制军,得了一
些钱便回家乡了。但几年之后,清贫如故,晚年生活极为凄苦,咸丰初年病故,享
年七十余。董六泉著有《董六泉选棋谱》一卷,嘉庆二十三年出版。

    潘景斋与任渭南、申立功、金秋林同为当时棋坛上的佼佼者。潘景斋名耀远,
号星鉴(又作星见),宜兴人。他常在北京悬彩摆擂台,每局五两银子,不满此数,
便不与较量。他享年不高,四十岁就去世了,有《潘景斋弈谱约选》留世。

    道光末年成名的棋手有周星桓、李湛源二人,周星桓名兆奎,南通城东人。他
曾与老将董六泉较量过多局,道光、咸丰年间又与后来的名家周小松对弈,互有胜
负。周家世代棋手,周星恒自己学棋很刻苦,曾精心研究六个月未出房间。终成国
手。

    李湛源,一名许清,字海门,南道石港镇人。他旅游北京很长时间,为人豪爽,
不修边幅,与他同游京城的国手,与王公国戚对弈,常暗中让于,以此得些钱财,
只有李湛源“不以利动其心”。因他棋名很大,有钱有势的人都不惜以重金贿赂他,
以求他让一二着而成名。李湛源表面答应,对局时却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杀个惨败。
他晚年穷途潦倒,最后病死于破庙中。

    可以提到的还有方秋客和刘云峰,方秋客名元,宜兴人。他是个银匠,但棋风
好杀,人们称他是“高棋细银匠”,又因他是个银匠,很多人看不起他。

    刘云峰是京师人。他常与周小松下棋,周让他二子,他年纪不大就去世了。

    最后的余音

    清朝未年最后两名最优秀棋手是陈子仙和周小松,他们为重振围棋贡献了毕生
的力量。

    陈于仙,名毓性,海宁人。当时的海宁是围棋盛行的地方。陈子仙和以往历代
许多名家相同,首先受其父亲的熏染。他父亲爱棋如命,不惜败落家产。晚年,陈
父栖身于破庙之中,但仍好棋如故。陈子仙很小就通棋道。每当父亲下棋要输的时
候,他就帮助出招,于是反败为胜。陈子仙因此出名。

    他十岁时,父亲带着他到了常州,拜老国手董六泉为师。董六泉此时已年过花
甲,满头银霜,陈子仙则红颜嫩色,丝头绳系着头发。在名师指点下,陈子仙进步
飞快,十二岁就以国手著称,当时人们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年少的一位国手。

    至此,陈子仙开始称雄于棋坛,被推为海内第一。“围棋施、范而后,以陈子
仙为最著”。常棣华在《子仙百局·序》中说,陈子仙不论是与前辈国手对局还是
与同辈劲敌对局,或是下授子棋,“无不勾心斗角,各极其妙。”他的棋别出心裁,
独创一格。他的老师董六泉,前辈棋手秋航,以及同辈棋手施省三、李昆瑜、徐耀
之等,都不是他的对手。

    能与陈子仙比高低的只有周小松,他们俩既是劲敌又是挚友,感情深厚。陈子
仙比周小松小近十岁,是当时最年少,出名最早的棋手,他俩很小时就较量过,下
了一二百局棋,可惜都没保存下来。以后,两人分手了。一别就是二十年,当他们
在安徽相逢时,十分高兴。第二年,即同治十年(1871年),两人都有事回家。不
久,周小松重返安徽,他盼望着再与陈子仙杀几盘,谁知就在这年夏天,陈子仙去
世了。那时,他还不满五十岁,周小松闻知悲痛不己,“独弦哀张,抚局陨涕。”
为陈于仙的早逝深感惋惜。(注一)

    陈于仙曾与陈方合著《陈方七局》一卷。他的遗局,由常棣华辑成《于仙百局》
一卷,于光绪六年出版。

    周小松,名鼎,江都人。出生于嘉庆年间,从小好棋。十八岁从秋航学棋,受
二于下了一百余局。以后又拜董六泉为师,二十余岁成国手。

    周小松曾游历全国各地,称霸棋坛达半个世纪之久。清末十八国手,除潘星鉴、
申立功、金秋林、任渭南四位外,其余都较量过,只有陈子仙与他不相上下。

    光绪十三年,周小松年近七十,这年他三访京城,与在京的刘云峰等国手对弈
于肃王府,棋力不减当年,无人能赢他。

    周小松为人正直清廉,平易近人,每次与人下棋,都尽其所能,从不接受达官
贵人的贿赂而让子。相传曾国藩曾请周小松去下棋,周让他九子,然后把他的棋分
割成九块,每块都仅能成活,曾国藩大怒,把周小松赶出了大门。

    周小松的著作,有《新旧棋谱汇选》四卷,《餐菊斋棋评》一卷,《皖游弈萃》
一卷。他的棋著,尤其是《餐菊斋棋评》。是清末棋谱的代表作,他继承了徐星友
的优良传统,评语详确,切实可学。

    周小松去世后,围棋进一步衰落。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期,也是围棋史最衰落
的时期,这时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诞生才告结束。

    (注一〕《餐菊斋棋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5-7-22 22:05:0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我国围棋的外传

    佛经劝诫莫戏围棋

    在漫长的岁月中,围棋渐渐流传到国外,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现在,
围棋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项目。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我国与中亚细亚各国往来就开始了。古印度等国的
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古代的文化也向那些国家传播,其中包括围棋的外传。

    据后秦和尚道朗翻译的《大般涅盘经·现病品第六》记载,在印度诸国流行着
中国古老游戏,如围棋、弹棋、六博、投壶等。佛经劝告人们不要玩这些游戏。可
见围棋在印度流传甚广。

    现在在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国,还流行着十五道和十六道围棋。走法和我
国围棋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地方稍有差异,比如叫吃后不能马上提子,须待对方在
他处走过一子,自己不应后才可提子,和我国围棋的打劫差不多。

    高丽好围棋之戏

    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也是从汉朝就开始了。当时朝鲜尚未统一,分为高句丽、
戚、韩等部。汉光武帝时,高句丽王派使者来中国,带回乐器、衣冠、服饰等。戚
人与汉人杂居,受汉人文化影响更大。韩又分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部分。汉光武
帝时,马韩就开始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后来,在马韩的故土上建立了百济国,在辰
韩、弁韩的故土上建立了新罗国。在《北史·百济传》上,有“百济之国……尤尚
围棋”的记载。百济在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最为密切,所以围棋
首先传入百济国。

    以后,围棋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旧唐书·高丽传》已有“高丽好围棋之戏”
的记载了。朝鲜的围棋棋盘也是纵横十九道的。

    公元七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从此更多地吸收了唐文化,并经常派遣一些
贵族子弟来中国留学。这时的围棋,在朝鲜已相当普及了。《新唐书·东夷传》上
说:“(新罗王兴光)二十五年死,帝尤悼之,赠太子太保,命邢涛以鸿胪少卿吊
祭…又以国人善棋,诏率府兵曹参军杨季鹰为副,国高弈旨出其下,于是厚遗使者
金宝”,可见围棋在朝鲜是非常受重视的。

    经过中国、新罗两国棋手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新罗也出现了不少棋艺水平
较高的棋手。唐末诗人张乔《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一诗提到的新罗优秀棋手朴球
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中国居住多年,并担任了棋待诏。

    围棋一一一日本的“国技”

    围棋传人日本,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围棋能有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局
面,与日本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日中文化交往,最早也在西汉时,公元五十七年,日本遣使来中国。《后汉书》
、《三国志》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中日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情况。公元六世纪末
以后,中日交往愈加密切。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者来中国。

    随同遣唐使者来中国的留学生吉备真备、阿部仲麻吕等,以及最澄、空海、园
仁等和尚,回国后都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他们中间,吉备真备留华十九年,辩正法
师留华三十年,两人都是围棋爱好者。吉备真备回国后,广为传播围棋技艺。那时
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了。后来的留学生和来华人员中,也有不少学得一手好棋的,
有名的少胜雄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派往日本的使节和随行人员中,也有会下围棋
的,他们都对围棋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中国围棋传入日本,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日本平山菊次郎所著
的《简明日本围棋史》。他说:“围棋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约在一千五百年前
的大和朝初期(相当于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证据充足,
《美国百科全书》(1977年版)、德国《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第十六版),都
同意我们详述的那种看法。

    围棋传人日本后,取消了对局以前先固定四个势子的旧框框。这一打破势子布
局的革新,推进了围棋的发展,围棋在日本特别兴盛,是从德川幕府时代(相当于
我国明末清初时)开始的,当时往来于两国间的棋手认为,中日两国棋手的水平已
不相上下了。

    中日两国围棋界的交往,推动了围棋的发展。公元十六世纪的日本棋手僧中虚
来华,与中国棋手林应龙合著棋书《适情录》就是一例,但后来德川幕府开始执行
“锁国政策”,使这种有益的交往中断了,这不能不说是围棋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憾
事。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围棋逐渐发展到了全盛时代。本因坊秀策创“一、三、
五”布局,被誉为围棋的金字塔,1928年,中国十四岁的棋手吴清源到日本。1933
年夏,他和日本棋手木谷实共同研究了“新布局”。从而掀开了围棋的新篇章。

    围棋在日本被誉为“国技”。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围棋最发达的国家。

    围棋在东南亚和西方

    我国围棋在明代以前,就已传入东南亚各国。据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
涯胜览》中记载:“三佛齐国俗好……弈棋”,三佛齐国即今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葡萄牙航海家门德斯·平托在他的《费南·门德斯·平托航海记》中说,十六
世纪时,葡萄牙航海人员曾在日本学过围棋,并将它带到了欧洲。如果这话可靠,
则那时欧洲已有围棋了。不过,一般认为,十九世纪围棋才在欧洲流行。

    最早的一本英文围棋书,题为《围棋手册》副题是《为欧洲棋手所编写的东亚
古老的军事战斗的游戏》,1911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中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围棋,
其中还有一幅我国古代女子下围棋的图。

    目前,围棋在西方各国己相当流行,有许多棋手,经常举行比赛。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返回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活动

排行榜

新品速递

新人课堂

  • 社区微博
  • 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西宁维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公司以软件开发为主业。烂柯围棋是公司自研产品,以后将逐步完善,使烂柯围棋成为新兴围棋品牌。

联系我们

  • 地址: 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经四路生科创业园4楼401
  • 电话: +86 (0) 0971-8127394
  • Email: 879500316@qq.com

分享到

团队成员

© 2011-2015 西宁维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ICP备13000468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