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柯围棋

标题: 第一章 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打印本页]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0
标题: 第一章 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第一章  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转自飞扬围棋网)

    尧舜以棋教子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
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
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注一)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夏人乌曹作赌博围棋。”(注二)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则说,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
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注三)

    这样一来,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推测而已,尧、舜之说只是编织的美妙传说。乌曹在
《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的先祖。在造围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证。至于皮日休
提出的围棋源于战国。更不足为信。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已经提到围棋了。

    也是一种推测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
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
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湖南省湘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
纵横各十五道。

    在内蒙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厘米,桌
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
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想必墓主生前好弈,
舍不下一盘残局,带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不容置疑的
是,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

    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
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
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
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从这
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是我国广大的劳动群众。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
遣将有几分相似。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
《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围棋的故乡是中国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不言自明,但是,日
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围棋三百年史》的“发端”一篇中说:“围棋与象棋有它们
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
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

    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众
所周知,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至西汉时方有张骞出使西域,
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时,围棋在中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从弈到围棋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
棋的。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弈,围棋也。从丌、亦声。”

    丌的古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

    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左传》中发现,《孟子》中也提到过。

    “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西汉未杨雄在《方言》中说:

    “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

    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区。

    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
《围棋铭》等。

    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晋
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注四)不过到最后,还是这概括了围
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注一)《路史后记》
    (注二)《潜确类书》
    (注三)《原弈》
    (注四)《续博物志·语林》《苑委余编博物志》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1
本帖最后由 红色violin 于 2015-7-22 21:53 编辑

~~~~~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2
第二章  出现了围棋高手的春秋、战国时期

    “鼻祖”弈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
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盂于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
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
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
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
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
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
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注一)

    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
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
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
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
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注二)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
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己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
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
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举棋不定不得胜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诸子百家的注意。
春秋战国正值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
说,出现百家争呜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
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
论开始形成。这对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
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注三)他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
东西了。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甚至
能够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
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

    “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
的精髓。”(注五)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又指
出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
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注六)显然,围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
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

    “象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
都在我。”(注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
实战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必须牢
记的。

    “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
这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
一段话:

    “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注八)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着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
犹豫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
传下来,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围棋赋》和应扬的《弈势》,明代张
拟(一说张靖)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春秋战国时,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
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注一)《孟子》
    (注二)《新论·专学篇》
    (注三)《论语》
    (注四)《孟子》
    (注五)《孟子》
    (注六)《关尹子》
    (注七)《尹文子》
    (注八)《左传》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4
第三章  围棋大发展的两汉三国时期

    “天下第一名手”

    汉朝时,围棋发展还较缓慢。目前见于史籍的棋手,都是西汉时期的。

    据说,西汉时人称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艺高强,好棋如命。
有人讥笑他在下棋上乱花功夫浪费时间,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精通了围棋之道,
可以弥补孔夫子之不足。”一个封建大大夫,竟敢说这样的话,可见他确实是把围
棋当作一种艺术,当作一门不在儒家经典之下的学问来研究的。而且,杜夫子看来
还是位有胆气的汉子。(注一)

    西汉时,以棋扬名的还有刘去和陈逐。传说,陈逐因陪汉宣帝下棋,讨得天子
欢心,后来还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职。(注二)

    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
陪高祖刘邦下围棋。(注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月四日下围棋成了汉宫中的风
俗,晋人干宝在其《搜神记》中说,这天下棋,赢家可以终年有福,输家可能遭疾
病之灾,要免除灾难,只能取一缕发丝,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赐予长命百岁,给这
一风俗涂上了神秘色彩。 但不管怎么说, 汉代朝野皆下围棋是有据可查的事实。
(注四)

    善诈的曹操也善弈

    围棋到了三国时,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

    曹操是三国时众所周知的政治家、军事家,计谋多端。据《三国志·太祖纪》
记载,曹操的棋力也不弱。他与当时魏国的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都交过
手,棋术即使不在其上,也堪称对手,旗鼓相当。

    《三国志》中还提道,孔桂棋力也很强,他被推荐给曹操,曹操见他通晓围棋
之道,很是喜爱。以后孔桂常伴在曹操左右,随从出入。

    魏国还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
乱了,王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
眼睛。他们用布把复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
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揭开罩布,两下一对,不错一子。(注五)王粲因此
为《弈旦评》誉为“弈中神人”。

    围棋在魏国还掩饰了一个政治阴谋,一桩人命案子。此事也发生在曹氏门中。
曹操的第三子曹彰骁勇善战,随军北伐时,曾独自率领百余人追赶敌寇,喜得曹操
连声说:“我儿真是有用之材啊!”后曹丕当了皇帝,对刚勇的弟弟总存有戒心。
为消除后患,一日,曹丕邀曹彰到卞太后宫中下围棋,边下棋边吃着枣儿,兄弟情
义融融。其实,曹丕早已在一些枣儿里下了毒,自己拣好的吃,曹彰却识不出好坏。
不多会,曹彰中毒。卞太后见状惊恐万分,赶紧喊人弄一罐水来。但文帝已事先命
人打碎了水罐。一时太后宫中乱作一团,太后不知如何保住爱子性命,赤足奔至井
边,然而无法汲水,曹彰终于暴死在卞太后怀中,黑白分明的围棋盘沾上了一滴鲜
红的血迹。

    “一灯明暗复吴图”

    三国之中,蜀国下围棋的人相对少些,但也不无名家。《三国志费炜传》中说,
费炜很喜欢下围棋。后主延熙七年间,魏军大举侵犯蜀国,费炜率兵抵挡。当时,
形势很紧张,敌人大兵压境,蜀军随时都有战败的可能。费炜却指挥若定,稳坐军
帐之中,与光禄大夫来敏专心致志地下围棋很有大将风度。据说,在这战乱之秋,
费炜常下围棋,劳逸结合,从不影响战事。

    在吴国,围棋流行的程度不亚于魏国,甚至还出现“棋圣”、”弈圣”。

    严子卿、马绥明是吴国最有名的棋手也就是被称为“棋圣”(注六)、“弈圣”
(注七)的人物。可以说在当时是天下无敌了。相比之下严子卿的棋力可能更强一
些。据《吴录》说,他名叫严武,当时棋手中没有他的对手,他和书法家皇象、画
家戴不兴等人被人称为吴国“八绝”。

    吴国上层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孙策、吕范、诸葛谨、陆逊等都是围棋好手。

    《三国志吕范传》上讲了这么件事:吕范攻打山越回来,准备向孙策汇报战绩。
孙策并不让吕范站着干讲,两人 是一边下围棋一边谈论战事的。

    诸葛谨和陆逊这两位棋迷则一急一温,性情差异很大。据《三国志·陆逊传》
记载,吴嘉乐五年时,孙权令陆逊和诸葛瑾率军攻打魏国的襄阳。因军情泄露,形
势严峻。诸葛瑾有些紧张了,坐卧不安,更无心对弈。陆逊则不然,依旧不慌不忙
地下棋。

    围棋在吴国风行,最后竟使孙权的儿子孙和紧张起来。因为,他的幕僚如蔡颖
一班人都喜欢围棋,常因下棋耽误公事。为此,孙和特地找来一个叫韦曜的文人,
命他写了篇《博弈论》,批评这些下棋误事的人。文章说,当时的人大多不讲究孔
孟之道,却喜欢围棋,荒废了事业,忘记了饮食休息。为在棋局上争一雄雌,搅尽
脑汁,甚至可以夜以继日,弄得身心废瘁,事业放着不管,客人搁着不招待。虽有
美味佳肴,优雅音乐,都无暇顾及。文章说,这不符合孙吴的治军之理,也不符合
孔孟的为人之道。

    围棋风行到这种程度,名手自然越来越多,精彩的对局也随之出现。以后,好
的对局慢慢被人收集起来合成集子, 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在隋唐之前的敦煌本
《棋经》中,曾两次提到“吴图二十四盘”,指的就是吴国流传下来的棋谱。在后
代大诗人杜牧诗中,尚有”一灯明暗复吴图”的优美诗句,可见吴国棋谱影响之深
远。

    声东击西,应此攻彼

    前面已提到,汉、三国期间,社会贤达中喜欢围棋的不少,“高品”也不乏其
人。他们对围棋的造诣很深,加上他们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们对围棋的论述,其
深刻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影响面,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
间,还出现了一些有关围棋的专著。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弈旨》一文,其部分段落散于《艺文英
聚》、《古文苑》和《太平御览》之中,这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围棋理论文章。
班固对围棋作了细致、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个好棋手要有雄才大略有“苏(秦)
、张(仪)之姿,固本自广”,方能使“敌人恐惧”。此外,要有全局观念,计划
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势”。否则,”一孔有阙(打破缺口)坏败不振。”在
对局中,作者提出了声东击西,应此攻彼的战术,提出“曹(刿)子之威,作伏设
诈,实围横行”,“田单之奇,要厄相劫,割地取偿”。在自己棋势比较孤弱时,
应取守势,这样,”既有过失,能量强弱,巡逻需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
不之。”

    班固的学生马融,写了一篇《围棋赋》,内容比《弈旨》更丰富,对棋艺的理
解更加深刻,当时马融的名声已很大了,门徒千人。朝廷的要官马日碲、卢植,经
学大师郑玄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围棋的见解,博得好评。

    马融说,围棋的胜负策略,犹如头发那样细微;黑白双方的布局,则象麻那样
错综复杂。他认为,攻守各有法则,守要坚固,攻则应前后呼应,上下联络,不能
“唐突”。否则敌军将深入自方,杀子占地,自己的棋子就会处于上下离异、四面
隔绝,围包不住、梗咽不畅的状态之中,这就很危险了。

    与马融同时的李尤,也著有一篇专门论述围棋的短文《围棋铭》,短短三十二
个字,就使围棋对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铭中写道:

    “诗人幽忆,感物则思,忘之空闲,玩弄游意,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为径
纬,方错列张。”

    精通棋艺棋理的黄宪,曾撰有《机论》,专门论述围棋的虚实形势。他所说的
“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布局,那时黄宪已提出,布局要着重解决虚实问题,布
局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胜。这一理论为我国围棋布局的战略思想奠定
了基础。

    “建安七子”中的应扬也写过围棋专著,他的《弈势》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
论述的围棋临局争斗时的得失,很有见地。

    汉魏三国时,也有一些反对围棋的议论。这些议论大都沿袭孔孟的偏见。西汉
人贾谊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他觉得封建等级制和帝王的尊严是神圣不可
侵犯的,封建礼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当时围棋风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
百姓,都被围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礼”。因而他认为围棋是
迷乱风气之物,不足取。

    还有一种看法,如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围棋太浪费时间,如果用
下棋的时间去读书求学问,“闻者必广矣。”

    由于围棋本身的魅力,只要下得适度,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能够启发智力,
磨砺思维,加强人们彼此间的情感,那些反对的言论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十九条线棋盘问世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4
  围棋的发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棋艺的提高,一是棋盘的改进,二者是
相互关联的。棋艺提高了,就要求进一步改进棋盘,棋盘改进后,又对棋艺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围棋纵横十六道线的棋盘保持了相当长时间,汉魏三国时,围棋呈现出发展趋
势,围棋高手,很可能不满足十六道棋盘。至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九道线,三百六
十一路棋盘出现于何时,尚无定论。

    《孙子算经》上有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日:三百六十
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来之,即得。”问题是,《孙子算经》作于何时,历来
看法有分歧。清朱彝尊认为是春秋时孙武所著。清阮元则认为是周朝时的著作。但
因《汉书·艺文志》未录,至《隋书·经籍志》上才有记载,也有人就认为是两晋
南北朝的著作。近人又考据论证,它可能是东汉时的作品——如果此推断不错,那
就是说,东汉时围棋盘已是纵横十九道了。

    东汉人马融、蔡洪在《围棋赋》中,有“棋锥”、“五岳”的提法,对这些布
局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盘才可能形成。这再次
说明这种棋盘是东汉时问世的。

    但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里写着,“棋局纵横各十六道,自黑棋各五十
枚。”而且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的古墓中,人们发现初唐时彩色围棋仕女图,
画的围棋盘是十六道。

    与此相关联的是著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问题。这一棋局见于来
人李逸民编的《忘忧清乐集》,多少年来影响很大,但因为这局棋是在纵横十九道
的棋盘上展开的,和三国时邯郸淳的记载相违,从清朝人钱大昕开始,对它的真实
性发生了疑问,百余年来争论不休。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局棋。

    我们认为,棋盘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认
可,不可能在一时一处完成。新形式总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渐推广完善的,而老形
式也不可能一夜间在地球上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这么设想,纵横十九道围棋盘,最
早出现于东汉,完成于隋唐,而纵横十六道围棋盘,到初唐时尚未完全消失,还在
部分地区流行。如果这个设想得到证实,那么《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就不
难分辨了。

    围棋盘由纵横十七道二百八十九路,改为纵横十九道三百六十一路,在围棋发
展史上是一飞跃性的变化,从此以后的全部围棋史都将证明这个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注一)《西京杂记》
    (注二)《前汉书·陈遵传》
    (注三)《西京杂记》
    (注四)《搜神记》
    (注五)《三国志·王粲传》
    (注六)晋·葛洪《抱朴子》
    (注七)《弈旦评》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5
第四章  围棋风靡一时的晋朝时期

    还是下棋要紧

    晋武帝的秘书丞张华棋术高明,常被皇上召去对弈。一次正下着棋时,老将军
杜预给皇上送来奏请伐吴的表章。张华见此情况,马上站了起来,把下到一半的棋
盘推开,侃侃而谈,劝说晋武帝伐吴武帝真还听了这位棋友的意见,决兴师伐吴。

    这是下棋而不忘国事的故事。史书上还记载着不少西晋棋迷不顾家国荣辱,醉
心围棋的事。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喜好清谈,行为放荡,不拘礼制,他们也都很喜欢
下围棋,阮籍是“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上说阮籍母亲死的时候,他正在
下棋。对手表示可以暂缓一下,待阮籍料理完老母后事再继续,阮籍不干,一定要
马上决一胜负。(注一)

    王戎也是“七贤”中的名士之一。据说,他小时候下围棋就已有了点名气,在
任豫州刺史时,母亲死了,他和阮籍一样,不拘礼制,仍在家中看别人下棋。

    还有比阮籍、王戎更痴心于围棋的,下棋下到了不计荣辱的地步。《晋书·裴
遐传》就记载了这么件事。说的是裴遐在平东将军周馥家与人下棋,有人问裴遐敬
酒。裴遐正专心于棋局,没有马上喝。这时那人已醉醺醺的,见裴遐竟敢不喝他敬
的酒,勃然大怒,一把抓住裴遐,将他推倒在地。只见裴遐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神色没丝毫变化,接着下他的棋。(注二)

    本节开头说了晋武帝听了张华之言,放下围棋讨伐吴国的故事。讨伐胜利后,
武帝又重操棋子,这回他可非下过瘾不行了。这次是与王武子对局,投降过来的吴
主孙皓就站在一旁观看。下了一会儿,晋武帝忽然问孙皓,“你为什么喜欢拨人皮?
”(吴国刑法严酷,“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孙皓回答:”对君主无礼的人
就该剥皮。”王武子怒斥孙皓就是无礼的人,晋武帝却说,“还是下棋要紧。”

    性情各异的东晋棋手

    东晋会下棋的人很多,开国元勋丞相王导精通棋艺。他曾与长子王悦对弈,认
为这里面有无穷乐趣。他的次子王恬多才多艺,其中围棋最好,是东晋初年最有名
的棋手之一,与王恬齐名的,还有江霖,他也有多方面的才能。

    围棋是陶冶人的性情的,下棋的布局、着法、时间、节奏,乃至对输赢的态度,
很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情。我们从《晋书》中摘取几段东晋棋手的小故事,读者可以
从这些小故事中看到东晋棋手迥然不同的性情和修养程度。

    谢安是当时著名的围棋爱好者。符坚率军侵犯晋国,打到淮肥时,京师震动。
晋帝当即提升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前方战局吃紧,谢安的侄子、将军谢玄前来请示
退敌的办法。谢安面无俱色,不以为然,说是自有办法。让谢玄随他与亲友一道去
山中别墅游玩。到了山中,谢安摆开棋盘邀侄儿对局。谢玄原本棋高一筹,这时因
为紧张,糊里糊涂败给了谢安。谢安很高兴,晚上回家后,开始指示如何对敌作战
的方案。这一仗把入侵的符坚打得溃不成军。捷报传来,又碰上谢安在下棋。谢安
扫了一眼捷报。顺手放在床上,声色未动,继续下棋。客人们忍不住手纷纷间他仗
打得怎么样。他这才缓缓他说:“仗打胜了。”谢安临危不乱,坚定沉着,风度令
人叹服。

    狙纳也是东晋时代的围棋好手。他的弟弟祖逖在北伐中因孤立无援而告失败,
为这事他很悲伤,终日下棋。朋友王隐劝他爱惜时间,不要全部花费在下棋上,祖
纳回答:“我是借围棋来使自己忘记忧愁。”王隐说:“你可以通过建树功勋或著
书立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何必借围棋来忘记忧愁呢?”祖纳喃喃道:“你的话我
同意,可我没有那种力量。”祖纳的隐忍、自知,由此可见一斑。

    谢弘微和朋友下棋时,友人西南角上的棋势不妙,有被吃掉的危险。友人未看
出来,旁边一位观棋人忍不住冲口说了句:“西南风紧得很,恐怕有翻船的危险。”
友人顿时醒悟了,挽回了危局。谢弘微是当时的名棋手,败在友人手里实在不甘心。
他大发脾气,把棋盘棋子都扔在了地上。

    此外, 当时还有袁羌、 颜延之、潘茂、卢循、王虞等目前有据可查的棋手。
《高逸沙门传》上说卢循与谢安、王义之,王坦之等棋界名流交往甚密。《山堂肆
考》中,则讲了一段颇能反映出潘茂风趣、幽默性格的事。一天潘茂上山,遇见两
位道士在下棋,潘茂在旁站着看了很久。一道士见他这样,问他是否喜欢下围棋,
潘茂答道:“入尤蛇窦(即蛇洞),出似雁行。”道士听了,含笑表示同意这个说
法。

    史书上能记载这么些棋手的名字,甚至还能让后人了解到这些棋手的性格秉性,
说明当时这些棋手就很受人关注,他们的事经常被人谈论。

    (注一)《晋书·阮籍传》
    (注二)《晋书·裴楷传》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5
第五章  名手辈出、百花争艳的南北朝时期

    下棋能当官也难免一死

    南朝的一些皇帝都十分喜欢围棋,如宋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明帝刘域、齐
高帝萧道成,武帝萧绩、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陈武帝陈霸先,还有后主陈叔
宝等,他们有的设置官暑管理棋手和围棋活动;有的举行围棋等级赛(甚至自己也
参加这种比赛,有的组织编辑棋谱(甚至自己就是撰写人)……所有这些作为,对
南朝围棋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宋朝就有人因下围棋而得官的。据《宋书·羊玄保传》记载,羊玄保棋下得不
错,“棋品第三”。宋武帝与他下棋时,与他打赌,如果他赢了,武帝给他个大官,
史书上称之为“赌郡戏”。最后,羊玄保果然胜了,武帝亦不食言,真的给了他一
个宣城太守的官。

    皇帝究竟是皇帝,他对棋手并不总那么宽厚。诸胤是宋朝弈林强手。六岁时已
身手不凡,长大后更是天下无敌,是当时最好的棋手。宋文帝时,他是天下五绝之
一。可惜叔叔犯了罪,全家遭株连。何尚之上书皇帝,说诸胤棋艺高超,在前人之
上。为使围棋不致失传,请求皇上赦免他。谁知皇帝无动于衷,仍将他杀了,一代
棋宗陨落,棋手们异常痛惜。

    还有棋手王域是被宋朝皇帝“赐死”的。他得罪了皇帝,一天皇帝派人送给他
一瓶毒酒, 一道令,“赐”他自尽。这时,王 正在家中与一位客人下棋。他看完
圣旨,面不改容,如没事一般继续下棋,直到打完劫,终了局,把棋子放回盒子里
后,他才把圣旨给客人看,告诉客人皇帝要他死。然后,他把毒酒倒人杯中,对客
人说:“这酒就不劝你喝了。”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毒酒。(注一)

    于是,和皇上下棋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南史·虞愿传》上讲,宋明帝刘域
喜爱围棋,但水平不怎么样。下棋时要在棋盘上“去格七八道”,即用小棋盘。可
他偏要和当时最好的棋手王抗对局。王抗诚惶诚恐,除了让子之外,还不时地吹捧
皇上:“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宋明帝居然就信以为真了,自以为天下第一,
对围棋更着迷了,还特别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专门的官署,叫做:“围棋州邑”。
《南史·王湛传》中是这么记载的:“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
围棋州都大中正,湛与太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庾硅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
正,朝请褚思庄、傅楚之为清定访问。”这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第一次为围棋手
们设立的官署,客观上起了推动围棋发展的作用,从此以后,人们不但对围棋的看
法有所改变,而且有更多的人把围棋当作一种学问和技艺加以研究。

    女子下棋却扮成男儿样

    史书在写到齐朝棋手时,己能概括出他们的棋风特色了,比如王抗,他的棋力
在当时属于第一品,冯元仲在《弈旦评》中评论他下棋的特色是”速思取势”。

    褚思庄是在宋朝已经出名的棋手。《南齐书·肖惠基传》说他棋力属于第二品,
从前面引录的《南史·王湛传》里可以得知,他在”围棋州邑”里还任过“清定访
问”的官职。他与王抗不同,他下棋思考的时间比较长,但善于进攻。有一回齐高
帝命褚思庄与王抗赛棋,两人早上开始下,到了晚上才下完一盘,观棋的高帝已经
疲惫不堪了,便命王褚二人先休息,待五更时再来决战,王抗得此命令后,一头倒
在棋盘边,呼呼大睡。褚思庄却坐在棋盘边没有合眼,整整思考了一夜。这盘棋谁
胜谁负不得而知,史官记录这件事大概用意不在评论两人的棋力,但两人不同的棋
风,倒是在这里活生生地反映出来。

    顺便提一下,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最早一份记谱复盘,便是褚思庄记下的。那是
宋文帝时,著名棋手羊玄保在会稽任太守,文帝心血来潮,命思庄去会稽与玄保下
棋。迢迢千里,褚思庄一路风尘,如此辛苦,回去后总要对皇帝有个交待,褚恩庄
下完棋后,就把棋谱给记下了。然后带回京都在文帝面前复盘,算是了结了这趟皇
差。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记谱复盘。(注二)

    齐朝时,棋风与王抗相近的还有夏赤松。《南齐书·肖惠基传》中说他的棋力
也是二品,还说:“赤松思速,善于大行。”就是说,他思路敏捷,棋风迅猛。

    齐高帝第五个儿子肖晔,着棋也很是勇猛,不肯让人。据说他从小喜爱围棋,
没有棋盘,他用草棍摆成纵横网格,潜心研究。后来终于成了高手。一次在武帝面
前与竟陵王肖子良对局,肖晔手下无情,把肖子良杀得惨败。事后有人对肖晔说:
“你该让他一点才好。”肖晔答道:“我有生以来不曾做过虚伪的事。”(注三)

    围棋如此兴盛,连闺阁里的女子,也对围棋发生了兴趣。齐朝东阳地方,有一
个名叫娄逞的女子,知书识礼,有点文才。据《南齐书·谢论传》中说,她粗略地
懂点围棋。可在当时,女子下棋没有对手。娄逞如同木兰一般,便女扮男装与达官
贵人交往。此举足以说明这女子不是平庸之辈。果然,娄逞的才能被发现,她被任
命为扬州议曹从事。可惜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位从事大人是位乔装打扮的女子。宋明
帝一道圣旨,将其遣送还乡。娄逞换上女装上路了,一路上叹息不已:“我虽有这
样的本事, 却依然要作老妇打扮,真是 太可惜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学
棋十分不易,娄逞 是勇敢的,她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

    围棋九品制

    梁武帝肖衍是个棋迷,据说他常常通宵下棋,能奉陪到底的不多,陈庆之是其
中之一。《梁书·陈庆之传》记载他从小就跟随梁武帝,陪梁武帝通宵下棋不困。
武帝很喜欢他。

    到溉也是常陪武帝下通宵棋的棋手。《南史·到溉传》说他棋力为第六品,但
记忆甚好。有一回到溉在武帝面前,和当时棋力上品的棋界名手朱异等人赛棋。赛
完后到溉复盘,不错一子,因而得到梁武帝的特别赏识。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5
受到梁武帝青睐的棋手还有王瞻。武帝常称赞他有“三术”,即下棋、射箭和
喝酒。

    梁武帝不仅喜欢棋手,还主持棋事。他曾令大棋家柳恽和陆云公主办了一次全
国性的围棋大赛,规模宏大,轰动一时。比赛后,由柳陆二人主持给棋手们定品级。
据《南史·柳恽传》上记载,当时能评上品级的棋手就有二百七十八人,可见参加
的人很多,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一次全国性围棋比赛。

    当时评定棋手有九个品级。这种棋品制,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了。《说郭》上
曾引魏国邯郸淳的《艺经》,上有:“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
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
之外,今不复云。”

    在《棋经十三篇》上,也有相同的记载,明人许仲冶在《石室仙机》中作过这
样的解释:一品入神,是指:“变化不测,而能先知,精义入神,不战而屈人之棋,
无与之敌者,这算上上。二品坐照,是指:“入神饶半先,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有“至虚善应”的本领。这算上中。三品具体,是指:”入神饶一先,临局之际,
造形则悟,具入神之体而微者也”。这算上下。四品通幽,是指:“受高者两先,
临局之际,见形阻能善应变,或战或否,意在通幽。这算中上。五品用智,是指:
“受饶三子,未能通幽,战则用智以到其功”。这算中中。六品小巧,是指:“受
饶四子,不务远图,好施小巧”,这算中下。七品斗力,是指:“受饶五子,动则
必战,与敌相抗,不用其智而专斗力”。这算下上。至于下中和下下,《石室仙机》
未作解释。但我们已可看出,这九品中品与品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这种品级制,
为我们现在实行的棋手九段制奠定了基础。

    梁朝之后的陈朝,棋事不及梁朝那么纷繁,可以查找到资料的下棋者,仅二人。
一是司马申,他十四岁时已有棋名,后来梁州刺史阳子春曾请他下棋,名手朱异当
时也在场,局中,司马申有不少巧思妙手,使得在旁观看的朱异都惊叹不已。

    另一位叫陆琼。《陈韦·陆琼传》上说,陆琼八岁时便能观棋不忘,复盘一子
不差。京城人都称他为神童。

    “局上有劫亦甚急”

    北朝的官吏爱好围棋者甚多,曾“独步当时”的是罗腾。他对围棋很有研究,
深得妙处。在他之后出现的乐抄,棋艺提高很快,不久便与罗腾齐名。

    范宁儿看来是当时颇有争议的一位棋手。《魏书》上说,高祖在位时,范宁儿
已是有名的棋手,他曾与李彪奉命南下去见齐武帝肖赜。肖赜得知范宁儿棋力不弱,
便把江南名手,棋力一品的王抗叫来,让他们两人比试一下。结果范宁儿得胜。对
范宁儿的胜利,众说不一。《宛委余编博物志》说范宁儿一战而胜王抗,说明他的
棋力早已达到一品了。王世贞在《弈问》中也承认范宁儿确实胜了王抗,但他认为:
“抗重而宁微也,宁儿以有心待王抗,而抗以无心待宁儿”,所以范宁儿胜了。他
还指出,这不过是一盘棋而已,究竟谁高谁低,尚不可定。这段公案现已无法澄清,
看来两位棋手造诣都不低。

    官吏们喜欢围棋常与公差相抵触,适可而止是棋者应循之规,不过这分寸似乎
不容易把握。北朝时倒是有些把握得好的人。《北史·魏收传》上说,前军将军魏
子建官运不佳,十年不曾升官。魏子建并不着急,闲暇时,便与吏部尚书李韶和李
韶的弟弟李延 下棋。 当时,人们都以为他下棋入了迷,不再旁顾其他,其实谁也
不知他的心。魏子建后来说:“围棋可以加深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况且我现在不受
重用,没有什么事,下下围棋不碍事。”以后,魏子建被调到边境上打仗,这一去,
竟有五年没动一粒棋子。

    象魏子建这么做,实在是不容易的。爱下棋的人一坐下,常常再不肯撒手了。
甄琛喜欢围棋可以通夜下棋不止。《北史·张烈传》记载,张僧皓喜欢围棋,不管
碰上谁,都愿意与之对弈,以至被世人讥讽。更有甚者,能够亵渎公职,令人哭笑
不得。

    《水经注·陈留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北朝开封令阮简深爱棋艺,精雕细刻,
对棋艺的关心胜于他的职务。一次县里有人抢劫,县城一片混乱,阮简手下人不知
如何是好,慌慌忙忙来到阮简舍下。当时阮简正在与人对弈,大概是正下到关键之
处,外面的动静一点没听见。县吏急忙向阮简报告道:“劫急。”阮简神态也很紧
张,似乎也很着急,但他对官吏说:“局上有劫亦甚急。”碰上这么个糊涂官,老
百姓当然是要倒霉了。

    当然,也有“改邪归正”的,《隋书·皇甫绩传》记载,隋朝棋手黄甫绩是个
孤儿,从小随外祖父。他很喜欢下围棋,常与几位表兄对弈,对学业不怎么用心,
外祖父恨铁不成钢,狠狠打了外孙三十大板。从此,皇甫绩“精心好业”,“略涉
经史”。

    棋谱的出现

    前面我们提到”一灯明暗复吴图”的诗句,其实,在吴图之前尚有汉图。汉图
可能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棋谱。到了晋朝,棋谱集得更多一些了,据《隋书·艺文志》
载,司马伦、马朗曾合著《围棋势》二十九卷。

    不过,棋谱的大量出现,在围棋发展史上成为一件具有影响力的大事,是在南
北朝时期,这与围棋的盛行,当时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以及纸的广泛应用等因素
有关。
    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棋品”之类的专著不下二十种,其
中“棋势”、“棋图”是对局的记录,“棋品”可能是对棋手的品评。

    据史书记载,当时对棋谱的编写是很认真负责的,例如褚思庄与羊玄保对弈,
“因制局图, 还于帝(宋文帝)前复 之”。梁武帝时,特邀三品棋手柳恽“品定
棋谱”,著名棋手到溉则常与“朱异、韦黯于御坐校棋比势,复局不差一道。”

    这些编撰成集的棋谱无疑都是当时名棋手对局中的精华。这些棋局能汇集成册,
便于流传和推广,对围棋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棋谱的产生,是围棋发展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有了棋谱才有可能总结围棋的实战经验;才有依据去研究围
棋的经验。

    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记录已全部失传了,这使我们失去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史
料。虽然如此,南北朝时众多的围棋谱对后来围棋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近期发现的敦煌写本《棋经》,也是南北朝时的一部重要围棋
著作。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南北朝时的围棋理论,在东汉班固《弈旨》和《围棋
赋》等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书共有七篇,是一本较完整的论著。

    南北朝时围棋史上出现的大飞跃,是以往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以后几百
年围棋发展史的新开端。

    (注一)《南史·王域传》
    (注二)《南齐书·肖惠基传》
    (注三)《南史·齐高帝诸子传》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6
第六章  诗如潮涌、棋如星云的唐、五代时期

    名棋手王积薪及其传世之作《十诀》

    唐代一共经历了二百九十余年。在这个昌盛的时代,围棋有了空前的发展,展
现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

    唐朝统治者对围棋颇为重视,唐玄宗特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官职,叫“棋待
诏”,官阶九品,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于翰林院,所以又被统称为“翰
林”。至此,围棋手开始成为国家高级文职人员,从而确定了围棋在我国古代文化
中的地位。

    唐代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使围棋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获得更快的发展。因此,
唐代棋手多如星云,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王积薪。

    王积薪是唐玄宗时的棋手。据《西阳杂俎》记载,开元年间,王积薪曾在丞相
张说家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和一行和尚下过棋。王积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
投考翰林。果然一战告捷,成为“棋待诏”。以后他就常在宫中陪唐玄宗下棋。

    王积薪性情豁达,不拘小节。在棋艺上则刻意求精,勤勉好业。当时流传着这
么一个故事:王积薪成名后,从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外出游玩,身边总带着一个竹
筒,里面放着棋子和纸画的棋盘。他常把竹筒系在马车的辕上,途中不管遇见谁,
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会下棋,都要下马来对弈一盘。谁要赢了他,还可以享用他
款待的一顿佳肴。(注一)

    《集异记》上说,安史之乱时,王积薪随唐玄宗逃往四川。蜀道难,难于上青
天。到了一处地方,住房都被一些大官们占用了。王积薪没有栖身之地,却碰到了
婆媳两位女棋手,夜间一起谈论围棋忘了困倦。“邓艾开蜀势”便是那天夜里学得
的。那时,王积薪已近晚年。

    王积薪在当时所以名震天下,不仅是因为他棋艺高超,而且由于他提出了一套
围棋理论,根据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围棋《十诀》。这《十诀》为:

    一、不得贪胜。
    二、入界宜缓。
    三、攻彼顾我。
    四、弃子争先。
    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须弃。
    七、慎勿轻速。
    八、动须相应。
    九、彼强自保。
    十、势孤取和。

    围棋复杂多变,而王积薪仅仅以这十条,四十字,极其简练、准确而又通俗地
概括了围棋实战中的战略和战术;总结了全局和局部,进攻和防守中的一些重要原
理。有了这十条,便可把握住围棋实战各个阶段的关键之处。

    《十诀》的影响十分深远。宋、明、清的棋手,莫不以《十诀》为座右铭。他
们在探讨围棋理论时,也都把《十诀》作为基本原理,在《十诀》的基础上,不断
发挥和提高。

    《十诀》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中的瑰宝之一。

    王积薪另有三本围棋专著已经失传。其中《金谷九局图》记录着唐玄宗开元年
间,王积薪与棋手冯汪在太原尉陈九言家里下的九局棋。因陈九言家又称金谷园,
所以题为《金谷九局图》。可惜棋谱已经失传,我们无从知晓九盘对局中,双方精
妙的棋艺与风格。 但从晚唐诗人韩 描写《金谷九局图》的诗句:“眼病休看九局
棋”中,我们仍可想象出九局棋的激烈厮杀情景。另外,我们目前还能够从幸存下
来的王积薪习用式子——“一字解两征”(见宋代李逸民所著《忘忧清乐集》)中,
看到名棋手棋艺水平之一斑。

    传友谊扬国威的围棋高手

    除王积薪之外,唐代尚有不少一流棋手。在唐朝日益频繁的国事交往中,这些
围棋高手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声誉。

    开元25年, 即公元738年,新罗(朝鲜)国王兴光病逝。唐王派出左赞善大夫
邢涛为特使,前往新罗参加吊祭活动。唐玄宗知道新罗和中国一样,是君子之国,
礼义之邦,“其人多善弈棋”,便命当时我国围棋名手杨季鹰作为邢涛的副手,一
同前往新罗。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去朝鲜的第一位棋手,杨季鹰显然棋高一着,
到那儿后没有人能战胜他,朝鲜人民钦佩他,送给中国使者许多贵重的礼品。(注
二)

    顾师言也是当时的著名棋手。《旧唐书·宣宗本记》上,曾记载了一件他与来
访的日本王子对弈的事。《杜阳杂编》记载更详细:日本国王子来访唐朝,唐宣宗
得知王子精通围棋,便把顾师言召进宫,命他和王子对局。王子很高兴,拿出了极
为名贵的棋盘”揪玉局”和棋子“冷暖玉”,谨慎地摆下阵势。虽说是下棋,因为
两人是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心情都很紧张,一时胜负难分。顾师言唯恐有负君命,
有辱国威,每投一子,都要凝思良久,举棋时,手指已经汗滋滋的了。经过一番苦
战,到三十三着时,顾师言终于把日本王子逼到了“瞪目缩臂,已伏不胜”的境地,
从而大获全胜。这就是有名的“三十三着镇神头”。

    此事是否真实,自明代王世贞起,就有疑问。但不管怎么说,顾师言毫无疑问
是位杰出的棋手。唐宣宗时,曾以一只盖金花碗为奖品,举行过围棋比赛。这可能
是我国最早的围棋奖杯赛了。在这次比赛中,顾师言力挫群雄,最后战胜一位叫阎
景实的棋手,夺得冠军,可以相信,以顾师言的棋力,是足以振国威的。


    棋品和人品

    下棋有助于修养身心,磨练思维。许多棋手以其深厚的涵养,敏捷的思路赢得
人们的尊敬。

    据说唐元和年间,有一位名叫郑注的医生多才多艺,精于棋道,敏悟过人,人
们都很喜欢他(注三)。另一位善弈者卢藏用,也才华横溢,文章、书法、音乐都
很好,在读书人中享有声誉(注四)。但也有为取胜不惜采用卑劣手段,棋品不甚
高明,人品也不高尚的。

    《玉泉子》中说,东都留守吕元应,常和门客们下棋。一回,正下着棋,送来
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处理。吕元应刚拿起笔来准备批复,下棋的门客迅速偷换了
一子。他以为吕元应处理文件,一时不会注意棋局。然而,吕元应并未专心于公文,
门客的小动作,他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未动声色。门客胜了这盘棋,第二天,吕无
应就请这位门客走了,谁也不知为什么,连那位门客自己也不明其中原由。临行时,
吕元应照例送了许多东西,以礼相待。十多年过去了,吕元应终因重病不治行将离
开人间,他把儿子、侄于叫到床前,对他们说:“交朋友必须认真选择。”接着,
他向他们讲述了十年前与门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说,“当时偷换了一个棋子,我倒
并不介意,但由此可见此人心迹卑下,不可深交。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说完,
便与世长辞了。

    吕元应的遗言是他多年察历人生的经验之谈,棋品和人品是不可分割开的。

    杨贵妃智救残局

    唐代棋手中,可以列上几位君王的名字。

    唐高祖李渊很喜欢下棋,《旧唐书·裴寂传》上说,他留守太原时,有时整天
整夜地下棋。高祖的第四个儿子李智云,也是个棋迷,他甚至把围棋当作一门学问
加以研究。(注五)

    唐顺宗李涌还是太子时,对围棋就很感兴趣,常和当时的棋待诏王叔文下棋。
当了皇帝后,仍爱下棋,并且重用棋手王叔文,使这位有抱负的政治家有机会实行
他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注六)

    最负盛名的帝王棋手当推玄宗李隆基,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下
来,妇孺皆知。但有件事人们未必知晓,杨贵妃还是位通晓围棋的棋手,从《西阳
杂俎》记载的一件事来看,足见杨贵妃的乖巧、聪慧。由此也可知她为何能博得唐
玄宗的宠爱。那是一年夏天,玄宗与亲王对弈,贺怀智受命在旁边弹琵琶助兴,杨
贵妃站在一旁观阵, 手里牵着一种温驯的小动物——康国 。下着下着,玄宗招架
不住亲王的围攻,眼看就要输了。杨贵妃看得明明白白。她急中生智,把手中的康
国 放到棋桌旁边, 让它爬上棋盘,结果把棋子搅乱了。一局棋便不了了之,给皇
上解了围。玄宗为此十分高兴。(注七)

    唐朝还有位皇帝僖宗,他的围棋水平不高,可总喜欢下。《天中记》里,说他
下棋时,就命棋待诏来观棋。名义上是观棋,其实是叫人帮出主意,他自己只管按
吩咐投子。

    诗人和棋手

    唐朝是我国诗歌兴盛的时代,在唐诗中,可以找到歌颂棋手的诗句。

    诗人杜牧有两首《送国棋王逢》,称赞王逢棋力超群,“绝技如君天下少”。
他的棋风“赢形暗去春草长,猛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
”很有些不贪不怯,稳扎稳打的气派特点。

    诗人刘禹锡则在《观棋歌送还师西游》一诗中,说棋手还师“行尽三湘不逢故,
终日饶人损机格。”还说他“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把棋手善用奇
兵。出奇制胜的棋风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6
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提到围棋的更多,例如:“楚江巫峡半云雨,清覃疏帘看
围棋。”(注八)写的是诗人观棋。“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注九)这写
的是诗人下棋。“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注十)这里诗人是用围
棋的变化莫测来比喻世事复杂。“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注十一)这里,
下棋已成了诗人晚年的乐趣了。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围棋不仅有兴
趣,而且有相当的造诣。

    著名诗人元稹,也很喜爱围棋,从他的“客来有棋局”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
常与来客对弈。元稹还写有《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敝居见赠二十四韵》一诗,记述
了长庆元年在他府中举行的一次围棋名流荟萃的盛会。

    唐末诗人李洞,是位隐者,他写有”幽人斗智棋”和“石上铺棋势”的诗句。
他还在诗中描写过他与宋校书、薛秀才、郑侍郎等隐者下棋的场面。

    诗中写棋也给一些人带来麻烦。《候鲭录》中提到,唐宣宗时,杭州缺一刺史,
原准备派李远去做这个宫。唐宣宗知道后说:“李远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一旬‘青
山不厌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这样贪杯恋棋的人怎能够理事治民呢?”李远
一句诗丢掉了一个官职。

    也有人在下棋时做诗的。据说王勃下围棋时,投四子可作一诗,真可谓一朝大
才子。(注十二)

    李后主弃棋从政

    人们志向不同,下棋的目的、态度就不同。五代时战事频仍,一些知识分子远
离尘嚣,避居山野,以求脱世超然。这些人爱下围棋,以此修炼性情,甚至作为一
种精神寄托。《册府元龟》上记载了隐居在华山的郑云叟的一些事情。他非常爱下
棋,一旦遇到对手,常常昼夜不歇。冬天刮风下雪,他的手脚全冻裂了,仍无休局
之意,依然下个不断。

    另一方面,那些昏庸无聊的官宦则把下棋当成赌博的手段。据《五代史·陈保
极传》记载,后唐进士陈保极,就常以围棋赌博,此人人品低劣,输了便以手乱局,
赖着不给钱。

    后蜀君臣中也有以棋赌博之风,花蕊夫人的《宫词》中“日高房里学围棋,等
候官家(皇帝)未出时,为赌金钱争路数,长忧女伴怪来迟。”的诗句,专门记述
此事。

    与前、后上蜀同为当时文化中心的南唐,君臣也终日以围棋“娱宾而遣兴”,
甚至因而贻误国事。

    凡有点志向的君主,多少还能控制自己的棋瘾。南唐后主李煜也酷爱围棋。他
刚当上皇帝不久,被贬为舒州副使的肖严应召回来。这天后主正与亲信下棋,肖严
前来叩见,看到皇帝在下棋,他勃然大怒,挥手将棋盘扔到地上。后主吓了一大跳,
十分不满地问他:“你想学魏徵直谏吗?”肖严朗郎而言:“我非魏徵,陛下亦非
唐太宗。”后主一下醒悟了,他明白了肖严是想要他不要因为下棋荒废了政事,便
不再继续下棋了。(注十三)

    南唐君王中还有不少喜欢下棋的。中主李景及其兄弟都是围棋爱好者,常在一
起对弈。现存五代著名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描绘的就是他们下棋的情景。

    中主第九个儿子李从谦,才几岁,下围棋和作诗都很好,后主很喜欢他。《全
唐诗》里说,后主与侍臣下棋时,还没几岁的从谦便爱在一旁看,样子看实讨人喜
欢,后主曾命他写了一首《观棋》诗。

    徐铉和他的围棋理论

    南唐围滇大家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徐铉。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围棋理论家,著有
《棋图义例》、《金谷园九局谱》、《棋势》等围棋理论著作。他的《棋图义例》
在我国围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棋图义例》中,徐核将当时围棋实战中的各种术语和各种着法,归纳总结
为三十三种,其中有些现在还在应用。它们是:

    立,行,飞,尖,粘,干,绰,约,关,冲,觑,毅,割,顶,捺,跷,门,
断,打,薛,聚,劫,搜,扑,勒,刺,夹,盘,松,持。

    研究着法,实际上就是研究围棋的战术。《棋图义例》可以说是我国围棋史上
第一本全面研究围棋战术的著作。

    为便于人们记棋谱,徐铉分别给围棋盘上的十九道线冠以名称,这在当时可以
说是一个创举,大大方便了棋谱的记录,它对于棋谱的流传起了重要作用。徐铉给
十九道线取的名字为:
    一天,二地,三才,四时,五行,六宫,七斗,八方,九州,十日,十一冬,
十二月,十三闰,十四雉,十五望,十六相,十六星,十八松,十九客。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记谱名称逐渐被:“1,2,3,……”和”一,二,
三……”所代替,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销毁古谱,独持秘诀

    唐、五代棋书很多,除了王积薪、徐铉写的那几本,至少还有《棋图》、《玉
溪图》、《棋势图》、《棋势新注异图》、《弈棋经》、《棋要诀》和《棋术要诀》
等,但除了王积薪的《十诀》和徐铉的《棋图义例》之外,现都无处查找。

    关于古谱的亡佚,近代学者孙鉴认为:是因为“术士深秘其书而毁之”,以便
“独持自夸隐晦之极”。也就是说,有些棋手,得到古谱后,怕流传开去别人也学
会了着法,显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便将它们忖之一炬。封建社会印制技术落后,版
本稀少,毁于一炬不无可能。加上那个时代以棋进阶者不乏其人,独持秘诀之心也
并非夸张之言。但不管怎么说,古谱的散失影响了围棋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件遗
憾的事情。

    (注一)《云仙杂记》
    (注二)《旧唐书·新罗传》
    (注三)《旧唐书·王守澄传》
    (注四)《旧唐书·卢藏用传》
    (注五)《新唐书·高祖列子传》
    (注六)《弈旦评》
    (注七)唐·段成式《西阳杂俎》
    (注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小楼二首》
    (注九)《别房太尉墓》。
    (注十)《秋兴八首之四》
    (注十一)《寄岳州贾司马六丈严八使君两阁老》
    (注十二)《棋天洞览》
    (注十三)《南店书·肖严传》。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7
第七章  众国手争霸棋坛的宋、金、元时期

    “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

    到了宋朝哲宗、徽宗时,出了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棋手刘仲甫。他在围棋
各方面都比王积薪有所发展,对后来棋手影响甚大,是围棋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

    刘仲甫是江南人,《春诸记闻》里描述了他的一段经历。

    有一年,刘仲甫由江西去京城,途经钱塘,借宿在一家旅店里。几天过去了,
刘仲甫每天早出晚归,旅店主人怎么也猜不透他是干什么的。这天清晨,店主忽然
发现门上飘拂着一个幌子,上面写着:”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一会儿
功夫,门口被看热闹的人挤满了,全城人都知道来了一个愿持白子、让人先手的下
棋高手。只见刘仲甫成竹在胸,拿出银盆酒器,价值约三百两银子,作为奖赏。

    第二天,果然来了几个棋手。他们也凑了三百两银子,选出一位他们中水平最
高的人,约刘仲甫到城北紫霄宫下棋。

    棋局开始了,下到五十余子,围观的人看出白方局势不妙,下到百余子,黑方
已经开始得意了,”大局已定,黑当赢矣!”

    “不对。”刘仲甫坚持下下去。又下了二十余子,刘仲甫忽然把棋盘上的棋子
全都收了。一时,黑方和观众都觉得莫名其妙。待醒悟过来,紫霄宫一片喧哗,人
们纷纷指责刘仲甫不守信义,怕输赖皮。

    刘仲甫从容不迫,他对众人说:“我是江南人,从小喜欢下棋,对此有点研究。
这回去京城,就是经许多人的推荐,看能否补上翰林祗应的职务。钱塘是个大地方,
棋坛高手多,下棋的人都称这里为一关。我想,如果我的棋艺在这儿还能胜人一着,
也算过了一关,我就继续往前进京去。我来这里已住了十来天了,天天与人下棋,
但还没发现真正的高手,所以才挂出幌子,并不是我太狂妄……”说着,刘仲甫拿
出棋子,摆了这十天来他赢的十余盘棋,观棋的人一个个目瞪口呆,十分惊诧,紧
接着,刘仲甫把刚才下了一半的棋又摆出来,不差一道。他指着棋局说:”依你们
看来,此局黑棋必赢。可我已经看出一要着,只要使这一着,白棋可胜十余子。这
着棋我先不说,如果有人能看出这着棋,我马上卷铺盖回家,从此不再下棋。”

    听了这话,人们议论的议论,苦想的苦想,谁都想一着压过刘仲甫。可是,谁
也没有想出来。只好请刘仲甫下子。刘仲甫在不当敌之处放下一子,众人看不出有
什么奥妙。刘仲甫解释说:“此着二十着后方才用得上。”棋局继续进行。刘仲甫
多在边角上投子。下到二十余着后,果然遇着此子,顿时局势大变。最后收子时,
白棋胜了十三路。观众无不信服,对刘仲甫高超的棋艺敬佩不已。

    刘仲甫著的《棋诀》,是对王积薪《十诀》的发展。刘仲甫结合以前历代棋家
的经验,把围棋实战中各种着法,各种变化,各种次序,在理论上概括为布置、侵
凌、用战、取舍这四个方面,并对各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提到了围棋战略的高度。

    《棋诀》从理论上阐明了布局的重要性。第一次从战略的角度提出布局问题。
刘仲甫准确地指出了布局的原则,在着法上也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刘仲甫
认为,布局是围棋之基础。

    从全局、从战略上重视打入,是刘仲甫围棋理论的又一特色。他提出了进攻的
时机问题,总结了打入的普遍原则。

    刘仲甫对战术上的对杀,持慎重态度。他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打无把握之仗。

    《棋诀》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把任何一个局部得失,都放在全局加以考察。
对于实战中的取舍,刘仲甫也有独特的创见。

    总的说来,刘仲甫的《棋诀》较之前人的棋书,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地总
结了围棋的一些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围棋发展史上的又一
座里程碑。

    四棋手争霸棋坛

    刘仲甫独霸棋坛足有二十年,但人终老,棋终衰,不断涌现的新棋手,不少人
跃跃欲试,想压倒刘仲甫的棋霸地位。当时敢于和刘仲甫一争高低的三位棋手是:
祝不疑、晋士明、王憨。

    绍圣初年,祝不疑进京去礼部办事,同乡硬把他拉到寺庭里观国手下棋,正巧
这天刘仲甫也在那儿。在人们怂恿下,不疑与他下了一盘。一上来,不疑请仲甫让
子。刘仲甫说:“非高手不到这里下棋。在这儿下棋是对子才行。连先后都还得争
呢!”最后,还是刘仲甫让先,这盘棋下到终局,祝不疑败三目棋。他又问刘仲甫:
“现在是不是可以让子了?”刘仲甫说:“我看你的棋,开始阶段走得很好,要照
这样下,我是不能让先的。可惜后来不怎么理想。你如果还这么下,我让五子也可
以,岂止是让先。”祝不疑笑而不语,他们又下了第二盘。

    这盘棋不是让先而是分先了。 下到三十余子, 刘仲甫突然停下,拱手问到:
“官人贵姓?家住何处?”祝不疑的同乡忙回答道:“他是信州的李子明。”刘仲
甫说:“我虽不出京城,但天下有名的棋手我都知道。这几年,听说衡州有位祝不
疑,棋力甚强。听人说他今年秋天被州府推荐,进京做官了,不知你是否认识此人?”
停了一下,刘仲甫有点抱歉地告诉不疑:“我今天和朋友有约会,这盘棋下不完了,
以后有机会,我一定登门拜访,我们再接着下。”说完就准备走。这时不知是谁告
诉他,刚才和他下棋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祝不疑,刘仲甫感叹他说:“真
是名不虚传。”

    后来,刘仲甫去看望过祝不疑数次,奇怪的是,从来不谈棋。也许刘仲甫已看
出祝不疑棋力不凡,怕下不过他,使自己国手之名蒙羞。《春诸纪闻》中就有这样
的评价:“近世士大夫棋,无出三衢祝不疑之右者。”

    王憨的棋力可能与刘仲甫不相上下,可惜在棋坛上活动时间太短,过早地去世
了。《铁围山丛谈》里写到:“有棋手王憨者,以其能迫仲甫,未几而痛心死。”

    后起之秀晋上明也是刘仲甫的劲敌。政和初年,晋士明年方二十八九,棋力已
在仲甫之上,甚至高出两道有余。他下棋左右纵横,神出鬼没,很有特点,名噪一
时。刘仲甫知道后,主动找他对局,果然连吃败仗。书上说刘仲甫“为晋士明再四
连败之。”(往一)

    《宛委余编博物志》上也有评价,认为:宋朝时,继唐朝王积薪而棋品最高的,
要算江南的刘仲甫。当时能与刘仲甫抗衡的,有王憨。后来出现的祝不疑,棋力比
刘仲甫高“一道许”,再后出现了晋士明,“河东晋士明高仲甫两道许。”刘仲甫
独霸棋坛的局面就此结束。

    王世贞在《弈问》中认为,刘仲甫高于王积薪,确是水平问题。而祝不疑、晋
士明高于刘仲甫,则是利用了刘的弱点,况且,刘仲甫那时年事已高,祝、晋二人
则是风华正茂之时。

    此外,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棋手是王与珏,他与刘仲甫在东京万胜门里长生宫对
弈的场面,被描绘在《长生图》里,流传至今。

    宋哲宗元佑九年,刘仲甫、王珏和另外两位棋手杨中和、孙先,曾在彭城举行
四人联棋赛,这个遗局被称为《四仙子图》。

    阿谀之徒,留子保命

    宋朝除上面提到的几位名棋家,还有一位不能忽略,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非常喜爱围棋,据《通志》,《宋史艺文志》及《皇朝类苑》记载,太
宗著有《棋图》一卷,《御制角局图势》数卷。但这些围棋著作现已亡佚。

    据说,宋太宗常常做些“棋势”(即死活图势)考朝臣们,相传太宗曾制过三
个棋势:“对面千里”、“独飞天鹅”和“海底取明珠”。《忘优清乐集》里保存
了前两个,后一个已经失传。宋太宗的棋势比较深奥,朝臣们都不懂,纷纷上表请
求皇上再别出了。宋朝文学家王禹傅,曾在他的诗中,把这些棋势描绘为“天机秘
密通鬼神”。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8
宋太宗有“善弈”、“绝格”之称,当时的一些国手都下不过他。这里面有没
有些虚假成分就很难说了。这些棋手很可能为取悦皇上,并未全力以赴。当时的棋
待诏贾玄,棋力显然在宋太宗之上,可他每回陪太宗下棋,太宗都让他三子,贾玄
却每回必输一路,连宋太宗都知道贾玄并非真输。有一回,宋太宗对贾玄说:”今
天这盘棋,如果你赢了,就赐你一件红衣裳,如果输了,就把你扔到泥水里去。”
一局终了,不胜不负,成了和局,太宗说:“我是让了子的,下成平局,应该算你
输。”说完,命左右把贾玄架出去扔到泥水里。不料贾玄立刻大喊大叫起来:“我
手里还有一子呢!”太宗大笑,即把红色锦衣赐给了他。(注二)

    贾玄品质恶劣,他那种为取宠于皇帝而不择手段的作法,当时一些朝廷大臣也
很反感。《湘山野录》中说贾玄“悦惑明主”,使皇帝终日迷醉于围棋,不理朝政,
冯元仲的《弈旦评》也说贾玄是“不死不生”的人,是阿谀奉承之徒。

    其实,真正喜欢围棋的人,以实力相拼为乐事。以输棋讨好对方,对方未必高
兴。有人无意取悦皇上,倒被皇上赏识。那时有个名叫郭赞的平民百姓,有一天正
在庙里与和尚下棋,忽听得外面呼喊:“南衙大王(宋太宗未当皇帝时,有此称呼)
来了!”当时,老百姓是不可随便见大官的。郭赞慌忙找地方躲藏,连棋局都没顾
上收。 太宗进庙, 发现了这盘残局,很惊讶。他问和尚正在和谁下棋,和尚说:
“郭赞”。太宗马上命令左右将郭赞找来,郭赞哪里还躲得住。和尚把他引到太宗
面前,太宗问他写不写什么文章。郭赞恰好有诗稿放在桌上,便取来给太宗。诗稿
第一篇里有这么两句:“高低草木芳争发,多少龙蛇眼未开。”太宗看后大为欣赏,
认定自己发现了一个人才,回府时,郭赞便成了他的随员。不到一个月,太宗当了
皇帝,郭赞也做了“随龙思命官”。十年后,郭赞官至“公辅”。(注三)

    宋太宗对善弈者大概都能厚待。《宋史·钱椒传》中提到,吴越国王钱椒,也
是位围棋好手,归顺宋朝后,宋太宗曾赐他“揪棋局”,“水晶棋子”,并在谕旨
中写明,可用他赐的棋盘、棋子来消磨时间。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8
  庶民与大夫同好

    北宋善弈者绝非几个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有位被一班士大夫称作“昏浊垢秽
不可近”、“不足置之樽俎间”的“里巷小人”叫李重恩。他的棋力很高,“颇为
人所称,举世无敌手”。(注四)

    可惜,关于下层人民的棋事,史书上的记载寥若晨星。

    宋代的几位大政治家、文学家都是棋桌边的常客。范仲淹曾以”一子重千金”
的诗句描写下棋,还立下过“吾当著棋史”的宏愿。

    王安石也是一位棋迷。《冷斋夜话》记载他曾与薛昂下棋赌梅花诗一首,谁输
谁写诗。结果,薛昂败了。论理该他写诗,可薛昂苦思冥想了半天也没写下一句。
王安石无法,代他写了一首。以后,薛昂去金陵做官时,便有人就这事写诗挖苦他:
“好笑当年薛乞儿,荆公(即王安石)座上赌新诗。而今又向江东去,奉劝先生莫
下棋。”

    欧阳修的棋也相当不错,他自号“六一居上”,六中之一便是围棋,《潜确类
书·僧宝传》里有段记载,说欧阳修听说浮山上有位法远和尚,不同俗人,特地去
拜访他。见面后,欧阳修颇感失望,从外表上看,法远和尚没什么特别之处。欧阳
修自觉无聊,便与一来客下棋消遣,法远和尚陪在一旁观看。下着下着,欧阳修突
然停住不下了,他转过身去,请法远和尚就围棋之道谈论人生哲学,法远和尚并不
张惶,击鼓、升座,香烟袅袅,而后开言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
失粘,心粗则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等即不同,且道黑白未分时,
一着落在什么处?”停了许久,法远和尚又说:“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听
得欧阳修连连点头,称赞叹息不已。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博学多能,尤其喜欢围棋,他曾以数字方法解棋,还提
出了四人联棋赛取胜的方法。(注五)

    官吏着棋之事记载颇多,《宋史·李恽传》说李恽喜欢棋与酒,以致影响公务,
北汉王刘继元对他此点很不满意,但李恽不以为然。一回李恽正与一个和尚下棋,
刘继元命令派人前来把正下着的棋盘给烧了。李恽不慌不忙地到刘继元面前,向他
谢罪。刘继元把他训斥了一顿。但次日李恽又做了个新棋盘,依旧沉溺于围棋之中。

    据说开封府户曹毛经下棋而不误事。他和人下棋时,府尹要他放下棋子,去处
理案件,毛经说:”处理案件和下棋没什么冲突,可以各不妨碍。”他叫人把状子
拿来读,他一边下棋一边留神听状子,结果,棋也赢了,案子也处理得很好,博得
府尹的夸奖。(注六)

    可见,围棋是受各阶层喜欢的一项文娱活动,宋朝潘慎修在献给宋太宗的棋说
中说:“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
能兼,信则能克,君子如斯者,庶几可以言棋矣。”其实,将“仁、义、礼、督、
信”用于围棋实战中,极为勉强。(注七)

    莫与皇帝说知道

    南宋官吏也都爱好围棋。抗金名将宗泽在金人离汴京不远时,仍在和客人下棋。
当时京城人都很惊恐,宗泽部下来问他怎么迎敌,宗泽笑着说:”何必如此张惶,
有刘衍等大将在外,一定能抵抗住敌人。”说完,继续下棋。然后,他挑了数千名
精锐战士,埋伏在敌后,金人正与刘衍大战,忽然伏兵杀出,前后夹击,金人大败
而逃。(注八)

    宋高宗喜欢围棋,《择尘余语》说,当时的著名棋手,御前祗应沈之才常在宋
高宗面前与人对弈,有一回宋高宗提醒他不可大意,他随口答道:“知道了。”不
想触怒了宋高宗。宋高宗命人打了沈之才二十大板,井将他驱逐出宫,以此显示皇
威不可辱没。

    宋孝宗在” 万机余暇, 亦留心棋局。”他常把国手赵鄂召进宫里陪他下棋。
(注九)

    著名诗人陆游自幼酷爱围棋。一生中写了许多吟咏围棋的诗篇。

    大哲学家陆九渊,年轻时,白天观棋,夜间读谱,潜心研究,后来战胜了不少
名手。(注十)

    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好棋手,《宋史·刘沐传》记载他与刘沐对弈,经常“穷
思忘日夜”。文天祥身后,遗留下近二十首描写棋弈的诗篇。

    南宋时,又出现一位著名的女棋手。她叫沈姑姑,棋艺很不一般。据《太平清
话》里记载,她因擅长围棋而在内廷奉职。

    金、元时期的棋手见于记载不多。我们现在只知道金朝的围棋竞赛制度与宋朝
相仿。金世宗时,贵族宗室中棋风甚盛。据《金史》记载,围棋赛中还曾闹了一起
纠纷,监察御史梁襄因此受了处分。

    金朝时被推为全国第一的棋家是张大节。他曾被召至宫中与礼部尚书张景仁对
弈,张景仁也是一位著名棋手。(注十一)

    据《中州集》上说,金史公文章书法“皆有前辈风调”。围棋也“绝人甚远”。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爱好围棋,身边聚集了一些名手。宫中下棋者甚多。
元人袁伯长有《宫娥弈棋图》诗,描写了宫女们下棋的情景。

    《棋经十三篇》及其它

    宋、元时,出现了三部重要的棋书,直接影响后世,在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
殊地位。这三部书是:《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和《玄玄集》。

    《棋经十三篇》在宋仁宗皇佑年间问世。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张拟,有人认
为是张靖,尚未有定论。

    《棋经十三篇》的《序》,对整个围棋的形势进行了分类,谈到围棋着法与战
术,与兵法相似。《论局篇》对棋盘进行了解释。《得算篇》则强调计算关系到一
局的胜败,因此要心中有数。《权与篇》谈的是布局,指出了布局的重要性和原则,
《合战篇》则全面周密地提出了实战中的各种问题,这是全书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虚实篇》主要探讨战术进攻的原则。《自知篇》把有无自知之明提到了胜败的高
度加以阐述。《审局篇》要人们特别重视棋局形势的变化,做到成竹在胸,《度情
篇》从各个方面讨论了态度问题。《斜正篇》谈的是棋风问题。在《洞微篇》中,
以变化的观点探讨了围棋战术,列举了战术上一系列原则。《名数篇》归纳了下子
的三十二种术语。《品格篇》把棋力的高低分为九段。《杂说篇》则比较芜杂,值
得特别注意的,是提出了棋手的品质作风问题。

    《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
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煌写本《棋经》
和王积薪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但真正建立起一个体系的,还要算《棋
经十三篇》。这标志着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棋经十三篇》比起以往的围棋理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论述更加深刻、更
加全面了。特别是涉及围棋战略、战术的篇章,充满了辩证法的观点。如“棋有不
走之走,不下之下”,“有先而后,有后而先”,“有始少而终多者,有始近而终
远者”等等,都是妙绝千古的真知灼见,这是这本书的另一重大价值。

    此外, 《棋经十三篇》 还第一次阐述了棋手的品质作风等问题。书中提出了
“胜不言,败不语”,”安而不泰,存而不骄”等评走棋手品质作风的标准,认为
这关系到一局棋的输赢,关系到棋手水平的提高。这些观点至今还为棋手们所称道。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1:58
  总的来说,《棋经十三篇》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总结了历代下棋的宝贵
经验,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的围棋理论。这是围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棋经十三篇》问世九百年来,历代棋手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据《棋经十三篇
·跋》的记载,此书一问世,就受到包括刘仲仲甫在内的宋代棋手的重视,“人人
皆能诵此十三篇”。刘仲甫以后许多棋手为之作注,至元代,晏天章、严德甫“会
诸家之要”,撰成集解,《忘忧清乐集》、《玄玄集》等书都全文收录《棋经十三
篇》。对今天的棋手来说,它仍有惜鉴、指导作用。

    李逸民编著《忘忧清乐集》是这一时期的另一部重要棋书。

    《忘忧清乐集》书名来自宋徽宗的题诗:“忘忧清乐在枰棋……”,全书分为
四部分:一、文字部分,包括《棋经十三篇》、《棋诀》、《论棋诀要杂说》等重
要著作;二、全局棋谱,其中有著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四仙子图》等;
三、边角的着法,包括有座子的与无座子的着法;四、棋势,每个势子各有专名,
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局部死活。

    《忘忧清乐集》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棋经十三篇》、《棋诀》等重要论著,
保存了一些古谱(包括宋代大棋手刘仲甫的对局),而书中所载的那些边角着法和
棋势,也不无参考价值。

    《忘忧清乐集》在元、明两朝,流传并不很广。清初钱曾见到此书,非常高兴
(见所著《读书敏求记》),清嘉庆年间,黄丕烈收集到仅存的宋刻本。本世纪初,
徐乃昌依宋刻本影摹出版了《忘忧清乐集》,从此流传下来。

    元朝也流传下来一本驰名中外的棋书——《玄玄集》(又名《玄玄棋经》)。
该书由元代大棋手严德甫主编,晏天章帮助整理刊刻。这本书刊印于元至正年间。

    《玄玄集》书名来自《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用来比喻
棋图着法精妙的。全书共分为”礼”、“乐”、“射”、“御”、“书”、“数”
六卷,内容比《忘忧清乐集》还要丰富。第一卷也是文字部分,收有班固的《弈旨》
、马融的《围棋赋》、皮日休的《原弈》、吕公的《悟棋歌》、《四仙子图序》、
张拟(一作张靖)的《棋经十三篇》、刘仲甫的《棋诀》等篇。二、三两卷,重点
是边角走式,还有让子局谱和术语图解。四、五、六三卷,共有三百七十八个棋势
图,是全书中最重要的部分。

    《玄玄集》在我国古代有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价值仍很大。在日本,此书也
很受重视。

    (注一)宋《铁目山丛谈》
    (注二)明 彭大翼《山堂肆考》
    (注三)宋《春诸纪闻》
    (注四)宋·欧阳修《归田录》
    (注五)《明道杂志》
    (注六)《山堂肆考》。
    (注七)《宋史·潘慎修传》。
    (注八)《宋史·宗泽传》.
    (注九)南宋 张端义《贵耳集》
    (注十)南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十一)《金史·张大节传》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2:00
第八章  名手无数的明朝时期

    国手不让皇帝棋

    围棋到了明代,又是一番面目,与唐、宋不可同日而语。无数的名手相继涌现
出来。

    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下围棋,相传南京胜棋楼就是他和徐达下围棋的地方。不
过,在历史上,他却是以禁棋出名的,他曾下令:“在京军官军人……下棋的断手。
”(注一)又建造了“消遥楼”,专门囚禁下围棋的老百姓(注二)。这些戒律和
作法,阻碍了围棋的正常发展。但围棋到了明朝,已势不可挡,名家好手,如雨后
春笋般出现。

    相礼是明初大国手,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尤精于弈,当世无敌”。明太祖
虽说禁止别人下棋,却禁不住自己对围棋的嗜好。他曾把相礼召至京城,命其与燕
王对弈,并赐以重赏(注三)

    比相礼晚十余年的楼得达也是江南人,他为人所知时,相礼独霸棋坛已相当久
了。《宁波府志》上有一段楼得达与相礼比弈的故事。那是永乐初年,明成祖把楼
得达召进京,命他与当时的棋霸相礼对局,相礼很骄做,自以为天下第一,胜券稳
操,因而瞧不起楼得达。赛局未定,明成祖已命人悄悄地把画有冠带的纸放在棋盘
下,准备赐给胜者。棋一连下了几盘,结果楼得达大胜相礼,明成祖当即赐予冠带,
相礼独霸棋坛的时期就此告终。

    其实,当时能抵挡相礼的棋手,也许不只楼得达一人,限于古时交通不便,不
可能都有进京交锋的机会。据史载,吴中一带的唐理,棋力也不弱,他曾在阳羡山
中,遇上一位道士,并和这道上下了三天三夜的棋。唐理还把下棋的本事亲授给他
的女婿,后来他的女婿棋力与他相当,能同他一决雄雌。(注四)

    假如唐理能有幸被召入京,恐怕也会与那些棋霸争个高低。明代许多棋手都很
好强,甚至连皇上都不让。刘景就是这么一位棋手,他常陪明成祖下棋,经常是以
他的胜利告终。成祖下得没情绪了,对刘景说:“你不可以让让我么?”刘景回答:
“可让的我让你,不可让的,我是不能让的。”刘景与贾玄在这点上形成鲜明对照,
刘景真不辱棋手这一称号。(注五)

    明仁宗年间,朱熊棋艺颇有名气,到了明孝宗时代,称雄棋坛的,是越九成。
他进京下棋,没有敌手,顿时名声大震,孝宗知道后,马上将他和京城名手一同召
进皇宫下棋,赵九成有许多独出心裁的招式,连连得手,看得孝宗大开眼界,赞叹
道:“真国手也!后来,孝宗赐了赵九成一个官职(注六)

    当时棋坛还有一位“怪手”叫范洪,《宁波府志》记载,他“弈棋以自娱,与
人弈,常随其人高下,不求大胜,然终不一挫衄。”当时人把他与画家吕纪等三人,
合称为“四绝”。

    棋坛三派

    围棋到明武宗时,名手已多如牛毛,并逐渐开始形成流派,各派的棋风显示出
不同的特点,这是围棋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据《弈旦评》、《宛委余编博物志》
记载,明武宗时,棋界形成三派。

    一派为永嘉派。这一派中鲍一中年龄最大,出名也最早。他又名鲍景远。著名
作家吴承恩著有《围棋歌赠鲍景远》,上面说鲍景远二十岁时,已被誉为海内第一,
“纵横妙无匹”,“处处争雄长”。四十多岁时,还参加过几次著名的围棋比赛。
吴承恩称他为“棋中师”,王世贞说他“弈品第一。王世贞认为鲍一中棋风特点是
“巧”。这一派里的李冲比鲍一中出名晚,棋力似乎也不如鲍,被评为第二。他自
己对此不服。到了暮年,曾与京师派李釜交战,惨败而归,以致不敢再与李釜对弈。
这一派里还有几位较有影响的棋手,他们是周源,徐希圣,周厘。前二位出现较晚,
周厘与鲍一中同时,鲍称他的棋鲡“咄逼人”,甚至有点怕他。

    另一派为新安派,这派的汪曙比永嘉派的鲍一中棋力差些,晚一些的程汝亮是
这派的中坚。程汝亮字自水,《仙机武库》和《弈时初迭》中都收有他的遗局,其
局”布局工整,奇正迭出,取舍各尽其妙。”王世贞认为他有以守为攻的特点。他
与京师派的李釜也是劲敌,他败的次数多些,也是心里不服气。可惜过早地离开了
人间,未能最终争回这口气。

    第三派为京师派,有颜伦、李釜这些高手,颜伦工于计算,常常不差一道。他
遍游全国,很少对手,王世贞说他棋风稳健。李釜又名李时养,他比颜伦稍晚,但
棋力不在其下,能与颜伦争高低。颜伦就因为怕输给他有碍名声,不敢与他抗衡,
躲到吴中去了。前面已经提到,永嘉派的李冲,新安派的程汝亮都曾是他手下败将。
吴承恩在《后围棋歌赠小李》中,认为他棋力“绝伦”,王世贞说他偏于力战。

    在《宛委余编博物志》中,王世贞评价说鲍一中、程汝亮、颜伦、李釜四人虽
然风格各异,攻守侧重不同,但此四人“以当明第一一品无愧之”。

    少年棋手“未可量也”

    继三个流派之后,几位少年棋手,初露头角,一鸣惊人,很受重视。

    福建人蔡学海是少年棋手中较有影响的一位,撰有《蔡学海遗谱》,今尚存。
余姚人岑乾也是一位少年棋手。《绍兴府志》上说,余姚一向风行围棋。岑乾很小
的时候,跟随父亲游武林,一出去就是一天,家里人不知道他玩什么,为何如此着
迷。 后来他才告诉家里人,是和一些孩子下棋。长大 以后,棋下得更好了,他便
进了京城。一班达官贵人都请他去下棋,一时名声大震。当时,号称“天下第一手”
的颜伦住在京城,他已是龙钟老叟,也把岑乾请去下棋,但败在岑乾手下。但岑乾
赢他也是经过一番鏖战的。岑乾曾对别人说,“我与颜伦下棋,必须闭门静养十天
才可以。”可惜,这位早熟的棋手不到四十岁就亡故了。他曾著有《弈选》一

    另一位棋手更不简单,可谓围棋天才。他是江都的方新,又名渭津,字子振。
《江都县志》上记载,方新六七岁时就会下棋。小时候,他父亲与人下棋,把他放
在膝上,下到半场时,方新捂着爸爸的耳朵,悄悄告诉他应在那儿投一子争取主动
进攻。爸爸哪能轻信儿子的主意,根本没把方新的话当回事。结果客人赢了棋,还
对方新父亲戏言道:“小孩子那能看出我的漏洞?我是不怕攻的。”小小的方新竟
不服气,当下复盘,非但一子不错,而且在他提示父亲的地方投下一子,并按他的
方案大力进攻。把客人杀得大败。《江都县志》上称方新“精弈有神解”,少年时,
已成当地棋王。王世贞曾路过方新的家乡,听说有此神童,当然不肯错过。他正好
与“海内第一品”李釜同行,征得友人同意,王世贞为方李二人摆开棋局,第一局,
李釜得手,但仅赢一子,第二天,方新又来下,终于战败李釜。对于他的神力,人
们无法理解,便流传出一个传奇式的故事。说方新小时候在月下偶遇一位老人。老
人见面便问他:“你喜欢下棋么?如果喜欢,明天一早到唐昌观找我,我教你。”
第二天,方颗果然去了,进门一看,老人已等候在那儿。老人生气他说:“与老年
人约会,年轻人不该迟到。若有诚意,明天再来吧!今天不教你了!”方新恭恭敬
敬他说:“我记住您老人家的话了。”次日,方新天没亮就起身了,赶到唐昌观,
斜月挂在天上,一抹银光撒在紧闭的大门上。方新在门口静静地站着,不一会,老
人拄着手杖,踏着月光来了,见方新已在等他,高兴他说:“现在可以教你了。”
老人说着在地上铺上棋盘,一五一十地教了方新四十八种变化,每种变化不过十几
着,但都是真正的杀手铜,从此方新海内无敌。《甲乙剩言》的作者胡应鳞把这事
记了下来,不过也是将信将疑,有一回路过清源,他找到了方新,问他有无此事。
方新的回答是:“这是好事者编造出来的。”

    棋力不可能借助什么不可知的神力,全凭研习,磨砺。方新自小确实喜爱棋艺,
八岁上私塾时,便常在功课完成后的时间下棋。先生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还打过他。
后来见他实在着迷,而且确也下得有点水平,方才同意,这样到了十三岁,天下棋
手没有不知方新的了,以后,他还写过一本题为《弈微》的围棋著作。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2:00
又是一朝文武臣

    一朝过去,又是一朝,皇帝大臣换来换去,爱好围棋始终不变,棋手越来越多。

    明世宗到明光宗期间,著名棋手名单又可开出一长列。

    嘉靖八年廷试探花邢雉山,“以围棋擅名”,他与文学家李开先同榜。李写有
《寄邢雉山》一诗,内有“敲棋是处皆无敌”的句于,对邢雉山的棋艺很是推崇。

    前面已多次引录大文学家王世贞在《弈问》、《弈旨》中对一些棋手的评价,
他也是这一时期的人。 能写出这样高水平的围棋专著, 是有很高的围棋修养的,
《宛委余编博物志》讲王世贞小时候就爱看鲍一中下棋,但当时尚”不能悉其妙”,
后来又看颜伦、李釜、程汝亮下棋、“忘寝食者数”。他与当时一些著名棋手都有
交往,与李釜私交尤深,常在一起谈论围棋。

    嘉靖壬子年举人施显卿棋艺不错,《无锡县志》说他做过县官。晚年棋艺更加
精湛,天下无敌手。不过后来还是被后起之秀祝万年杀败。他很不服气,也没有办
法。《无锡县志》上还说,万历庚子年间举人秦延焘棋力甚强,在祝万年之上。

    生于隆庆末年的王寰,当时棋名也很大。他曾与上文提到的神童方新对垒,争
霸棋坛。当时的王公大人都以与他结识为荣。因他是六合县人,俗称“王六合”,
很是炫耀,被视为天下第一名手。冯元仲在《弈旦评》中,将王寰称为“极高之低
手”,说他的棋“局小,但善守,而能收局。”看来他以稳扎稳打见长。(注八)
    · 一J\)”
    永嘉人陈谦寿是位性情豪放的棋手,曾多次游历燕、赵等地,以棋会友,驰名
天下。邵太仆曾把陈谦寿三字刻在棋盘上,对他非常器重。陈的诗也不错,组织过
“诗弈社”,他也写过围棋书。(注九)
    、
    苏具瞻也是一大家。《休宁县志》上说他天资聪敏,自小对围棋一往情深,十
多岁便“擅名海内”,“海内遍有小苏之名”。因少年学成,在棋坛上活动时间很
长,直到明末,苏具瞻还与朱玉亭、林符卿、过百龄等较量过。他的著作《弈薮》
六卷,自成一格,备受棋界赞誉。《休宁县志》说此书“古今第一,后来棋谱,皆
从此脱胎。”它的特点是:各谱一律白先;布势选择局中最精彩部分;书中对《棋
经十三篇》的解释通俗易懂;官子、定成、死活等残局,都是常见的,而且比较实
用。

    明末数家

    明朝末年围棋名家仍不断涌现,可以载人史册的不下三十,这里将其主要代表,
介绍一下。

    雍熙曰是被士大夫们赏识的棋手, 当时有位叶台山相国, 就特别器重雍熙曰
(注十)冯元仲在《弈旦评》中,谈到雍的棋风时,评价为“能以收著胜人。”他
著有《弈正》一书,收录了不少名谱,书写得浅显易懂,很适于初学者阅读。

    朱玉亭是皇家宗室,《弈旦评》说他的棋风承王寰一路,“以资得”,“巧而
善战”。但“巧可加于不己者,至遇大敌,则巧无所施矣。”所以冯元仲认为他不
善着大局。

    “局极大,弃取变幻,为诸人冠”的是范君南。他棋力低于王寰,但天资过人,
因而敢下大局,棋风洒脱,不过往往“收局无成”。《弈旦评》称之为“极低之高
手”。

    明末北京下棋的百姓甚多,当时艺坛有八绝,其中一绝就是阎子明的围棋,据
《宛署杂记》记载他与人对弈,尚在布局阶段,就能预知输赢多少,而且计算得很
准确,他的记忆力很强,复盘不差一子。

    十分难能可贵的是,《登州府志》上介绍的一位自学成才的国手黄旦,他是登
州文登县的村民。学成后曾游历四方与人对弈,这是史册上记载的为数不多的出身
贫贱的国手之一。

    另一位下层出身的国人叫江用卿,他最初只是爱看别人下棋,看而不厌。没几
个月,他就看会了,一盘棋不到中盘,他已能预测胜负。他也到过不少地方,没有
人能胜他。当时的大学士何艺岳、周挹斋等,都请他去下过棋,江用卿是个有骨气
的人,从不用棋去讨好人,《婺源县志》上说他:“局中不知有相国,局外亦不自
说为相国客也。”因而很受人们敬重。左司马孙皖桐,曾写了首诗赠给他,其中有
一句是:“座上无非且无刺,酒中能狷(耿直的意思)亦能狂。”江用卿棋力很高,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江少年时,游天台遇“异人”教棋。说他下棋不是
模仿棋谱,而是”奇创变幻”,是“有神助”。

    神话固然不可信,江用卿不墨守成规,在于其刻意钻研,多下多练。江用卿为
了下棋,差点被人给卖了。《柳轩丛谈》记述了他的一个故事。有一回,有人找到
江用卿舍下,说江北某大官请他去下棋。江用卿听说下棋,从不拒绝。他换了衣衫,
夹上棋盘,随来人到了中州大官府外。来人让江用卿在门口等候,自己先进去了。
江用卿在门外等了半天,那人还没出来,原来那人是个骗子。他跑到大官面前捏造
说:因为家穷,儿子多。无以为生,不得已,想把儿子卖给有钱人当奴隶,大官当
时便立了文书,给了那人一笔钱让他把儿子领来,那人却推托说:父子情深如海,
不忍面别,儿子就在大门外。说完他自己就先从后门走了。江用卿那知其中有诈,
等了许久不见人出,正踌躇着要离开,忽听得一家奴唤他去挑水。他又奇怪,又气
愤,不知怎么回事。一会儿,主人手持文书出来说:“这是你的卖身契,你父亲已
把你卖了。”江用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活见鬼,明明是你不远千里派人
请我来下棋的,怎么不说正经话!谁是我父亲?”他拿出棋盘给主人看。主人说:
“那咱们俩先较量一下,如果你赢了,我就信你的话。”江用卿赢他自是不在话下,
连赢几局后,那家主人反而十分高兴:“我虽然失去几两银子,但遇到了真国手,
收益非浅,值得!”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2:00
《武进县志》记载了一老一少两位国手。老的叫高海泉,九十多岁,仍然喜欢
下棋。小的叫邹元焕,十三四岁就有棋名,与过百龄、盛圣逢等大棋家齐名。

    著名画家盛茂烨的儿子盛大有年轻时就多才多艺,承父业擅长画山水兰竹,对
围棋也十分精通,棋名很大,常与过百龄、吴孔柞等角逐。直到清初还很活跃,来
往于江淮之间, 康熙年间为黄龙士所杀败。 盛大有的棋风特点,徐星友评价说:
“大有自成一家,局面欠醇正。”黄龙士说:“盛当局中窘迫之际,亦有生机本领,
自有过人处。”看来盛大有下棋比较呆板,不够灵活多变,但也不无退守之招。

    在众多国手中,也有自大之人,《弈旦评》中提到林符卿,说他常对人宣称:
“要是没有我,四海之内,尚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我来说,不光能赢我
的人找不到,就是对手也是没有的。我不去效法古人棋谱,而以棋盘为师。即使是
神仙下凡,我也可以让他三子。”但是后来过百龄与他连战三局,他竟连败三局。

    明末还出现一位女棋手薛素素,她是明代唯一有史料可查的女棋手,她是苏州
人,多才多艺,棋、诗、书、琴、萧、绣等,无不工绝,有“十能”之称,是位有
才气的女子。(注十一)

    围棋高峰过百龄

    围棋的高潮终于到来了。唐代的盛况,宋代的奇观,明代的瑰景,似乎都在孕
育着这个高潮。这个高潮是由一系列名棋手的高超棋艺及重要的棋书发展而来的。
掀起这个高潮的,是明末过百龄。

    清朝秦松龄写过一篇《过百龄传》,记述了这位高手的生平。

    过百龄,又字怕龄,名文年,生于无锡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他从小聪明,喜
欢读书,十一岁时,过百龄看别人下棋,很快就明白了虚实、先后、进击、退守的
道理,“这没什么难学的!”他对别人说。以后他与人下棋,就经常取胜。这使得
乡里人都非常惊奇。不久,有位、福清叶阁学台经过无锡,此人擅长围棋,棋品二
级,很想在无锡找个对手下棋,乡亲们知道了,把过百龄找到学台面前。学台见对
手竟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惊讶不已,双方坐下后,连着几盘,都是过百龄赢。带百
龄来的乡亲有点害怕了,就悄悄对他说:“学台是个大官,你怎么能总赢呢!可以
假设败局呀。”百龄听后很生气地说:“下棋是小事,用这来讨好人,我感道羞耻。
况且,叶公品德高尚,他怎么会和一个小孩过不去呢?”叶学台果然不计输赢,并
由此十分器重过百龄,约他一同北上。过百龄以学业未完为名,婉言谢绝了。

    打那以后,过百龄名震江南,对棋艺也愈加精益求精了。没隔几年,过百龄觉
得可以出去试试了,这时,京城的公卿们也已知道了他的大名,并写信请他去。过
百龄决定北上。”

    过百龄到京后,便遇到了常与公卿贵族来往、骄狂一时的著名棋手林符卿,此
人见过仅是一少年,很轻视他,有一天,公卿们聚在一块喝酒,林符卿和过百龄也
都在座,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林符卿认为这是展示自己棋力的好机会,便对过百龄说:
“你我同游京师,到如今都没交过手,今天我们何不各尽所长,较量一下。让公卿
们也高兴高兴。”公卿们听了,纷纷叫好,并拿出银子作为胜者的奖品。但过百龄
却一再推辞,执意不肯对局。林符卿见状,更得意非凡,逼着过百龄非下不可。无
奈,过百龄摆下了棋局。第一局才下了一半,林符卿就感到局势不妙了,急得脸和
脖子红一阵白一阵。过百龄神情自若,下得很从容,投子布局似乎随随便便,全不
费力。第一局林符卿输了,他不甘心,接着又下了两盘,结果他未捞回一子。观战
的公卿们一个个都呆了,林符卿一向是棋坛一霸,今天被过百龄战胜,霸主的位子
不再是林符卿的了,于是,过百龄独步棋坛的时代开始了,他的名声也震动了北京。

    在这同时,过百龄住处的房主人因事被捕入狱,好心的朋友劝过百龄:“你是
被捕者的房客,还不赶快躲起来,不然就大祸临头了。”过百龄不以为然,对朋友
说:“主人待我很好,今天他有难处,我却跑了,这是不义的。而且,我与他交朋
友,并没有干过什么坏事,为什么我要遭祸害呢?”一段时间里,与这家房主有交
往的人都被捕了,唯独过百龄平安无事。没过多久,过百龄就回无锡隐居了。

    《无锡县志》中也有关于过百龄的记载,说他不论远近,只要是好手,就要前
去与之较量,他自己请人来下棋,棋手们都不敢来。他是公认的国手。几十年间,
天下棋手莫不“以无锡过百龄为宗”。

    清朝诗人钱谦益写过《京日观棋六绝》一首,特注明“为梁溪弈师过百龄而作”。
诗写于清朝顺治年间,当时过百龄仍是棋坛霸主,至此,他执坛牛耳已数十年之久。
钱谦益以“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概括了过百龄的一生。

    过百龄棋著很多,有《官子谱》一卷,《三子谱》一卷,《四子谱》二卷。

    《官子谱》价值很大,是我国古代一部全面地、透彻地研究围棋收官子的重要
著作。此书现在日本已有译本。

    《三子谱》全名是《受三子遗谱》,可以说是一部围棋教科书,对于学棋,有
十分重要的价值,这本书里记载了二百零四种着法变化,其中“大角图”四十四变,
“大压梁”五十变,“倒垂莲”六十变,“七三起手”五千变。此书由林符卿、周
懒予、汪汉年、周东候、汪幻清、盛大有六人审定,校阅者前后共达二百二十七人。
可见《三子谱》影响之大,传播之广。

    《四子谱》 着重于围棋的各种着法和变化, 其中,“镇神头式”六十一变,
“倚盖式” 一百七十八变, “大压梁式”一百十一变,“六四起手式”三十变,
“七三起手式”五十七变,共计四百三十六变。书上每图都有详细解说,非常精辟,
有不少概括了围棋着法上的普遍规律,时至今日,仍能指导围棋实战。

    过百龄毕生从事于围棋的探索和研究,不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做出了
卓越贡献,使我国围棋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继之而起的周懒予、黄龙士、徐星友
等人,都是在过百龄打下的基础上,继续朝前发展的,直到清乾隆年间,出现梁魏
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等一系列棋坛俊杰,使中国围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
峰,而这一切与过百龄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弈谱充栋

    明代棋书很多,明末《桔中秘》说:“弈谱充栋”,并非夸张之词。除上述以
外,重要的还有:《适情录》二十卷,林应龙著,明嘉靖四年(1525年)刊印。前
八卷包括棋谱三百八十四图,是林应龙与日本棋手僧中虚合编的。九卷以下为林应
龙独自编写。此书用军事名词术语为题;并把棋盘分为九个区,称为“九宫”。

    《秋仙遗谱》十二卷,诸克明编,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刊印。此书是明
代颇负盛名的棋谱。诸克明“性好弈,深知用谱之说”,他这部著作“每出新意,
以补古人之不及”,编书的目的是使棋手们“俱有谱之可依”。

    《仙机武库》八卷,著者陆玄宇父子,是明万历年间著名藏谱家。此书是从当
时几部著名棋谱及对局中选录编辑的,有很高的价值。后来过百龄重新整理、校订
了这部书,使其内容更为丰富。

    《万江仙机》二集一百局,残本,明潞王朱常涝辑。据考证,这本书里辑的棋
谱都是棋手拟出来的,即所谓“出局”,不是对局的记录。棋谱中有很多走法很奇
异,与后来的走法不大一样。

    《弈旦评》一卷,冯元仲著。这本书较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历代的棋手(尤其是
明代棋手)和棋谱。这对于研究中国围棋史,颇有参考价值。

    除此而外,还有《石室秘传》,《石室仙机》,《弈时初编》等数种,在此就
不一一例举了。

    (注一)《遁园赘语》
    (注二)《全陵琐事》
    (注三)《青浦县志》
    (注四)《无锡县志》
    (注五)《逊国记》
    (注六)《宁波府志》
    (注七)《绍兴府志》
    (注八)《六合县志》
    (注九)《温州府志》
    (注十)《无为州志》
    (注十一)《红楼梦新证·文物杂考》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2:01
第九章  逐渐衰落的清朝时期

    周懒予奇峰突起

    “诸子争雄竞霸,累局不啻千盘。”——这就是王燮在《弈墨·序》里描绘的
清初棋坛盛况。当时,“海内国手几十数辈,往来江淮之间”,新老棋手交相竞逐,
比赛频繁。老将过百龄仍独步棋坛,棋力不减当年,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
领风骚数百年。”不久,周懒予奇峰突起,棋力超过过百龄。他的生平事迹,周赏
的《周懒予传》和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记载较详。

    周懒予是嘉兴梅里镇人,名嘉锡,字览予,后来名声越来越大,因同音而被人
讹传为懒予。周懒予的祖父周慕松,下得一手好棋,懒予五六岁时就喜欢看祖父下
棋,并开始懂得攻守应变之法。几年后己精通棋艺,小有名气。郡国公卿中开始有
人拿出银子请四方高手与周懒予会棋。懒予每次都得胜而归,所得银两孝敬父母,
父母很为儿子自豪,从不阻拦他外出下棋。

    懒予长大了,小说又迷住了他,他爱读小说,也不误下棋。和人对弈时,对手
握子思考的时候,他埋头读书,等对方投子之后,他再抬起头来应棋投子,然后接
着看书。所以一局完了,对方常汗流浃背,他仍从容自如。而且,看小说一点不影
响他对棋局细致的观察,有时,一局才过半,他就对人说你将输几路,待棋局终了,
多半不差分毫。人们对他这种才能很是惊奇。

    这时,周懒予已和过百龄交上手,过百龄已进晚年,尚未遇对手。周懒予年轻
力壮,棋锋锐利,他俩下棋时,观棋的人围得象墙一般厚实,虽然两人各有胜负,
但周懒予显然已开始占有优势,这就是著名的“过周十局”。此后,周懒予在棋坛
领先己成定局。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2:02
  没过几年,山阴的唐九经邀请天下名手在武林两湖下棋。当时去了十多人,周
懒予名声最大,其他棋手便商议着联合对付他。开赛后,十几位棋手车轮大战,轮
流出场与周懒予较量,共下了十来天,结果还是周懒予获胜。当时两位后起之秀周
东侯、汪汉年,初出茅庐,棋力强盛,大有雄视一世的气魄,但也被周懒予杀败。
不过从棋谱看,每局胜负都在“几微毫发之间”,可见争夺还是十分激烈的。

    周懒予承袭了前辈优秀棋手的良好棋德,棋艺虽高,但很谦虚。开始与过百龄
对弈时,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几次坚持不肯下对子。实际上,周懒予当时棋力
已在过百龄之上,他这么做,许多人不解。有人问他:“你的棋艺是不是到顶峰了
呢?”周懒予说:“现在的棋手虽不如我,但每次局后复盘,我都能看出许多不当
的地方,离顶峰还远呢!”

    周懒予出身贫寒,但并不珍惜金钱,他下棋得了不少钱,常在赌场上一下输光。
最后,两袖清风,空手还乡。

    关于他的结局,有不少传说。有人说他去了西疆,被一位国王留住,在那几结
婚并有了孩子。 又有人说他去大海中 的一个岛国,在那里受到了热情款待。较为
可信的还是徐星友在《兼山堂弈谱》中的记载:“(周)东侯言懒予(与姚吁儒)
对局后,未旬日而下世。”其时大概在康熙初期。

    周懒予的棋风特点是:变化多端,轻巧玲珑,处处争先。周员说:“究其(指
周懒予)所以胜者,持先而不失也”。确实,处处争取主动权是他的最大特点,即
所谓“宁输数子,不失一先”。

    徐星友在《兼山堂弈谱》 中, 还记载了周懒予在棋艺上的独创手段,他说:
“过(百龄)周(懒予)倚盖起手,最为尽变。”从流传下来的过周遗局上看到的
起手布局都是“倚盖定式”,着法紧峭,克服了前人创造的“镇神头”、“金井栏”
等定式较松弛的缺陷。徐星友的书上还说:“应双飞燕两压,其着法始于懒予,最
为醇正。”“双飞”着法沿用至今,它就是周懒予经常使用并使之流传开的。

    周懒予的棋著有《围棋谱》一卷。此书原本亡佚,现传的是同治十二年苏州复
刻本。

    继周懒予之后,新起的著名棋手有汪汉年,周东侯二人,他们都被列入“清代
十大家”之中。

    汪汉年,安徽天都人。清顺治年间,“汉年与周东侯遇于广陵,争胜负十余局,
一时名噪,遂分秦晋。”据《眉山墅隐·跋》引录程兰如的话说:“汉年天分高,
用意曲其精微奥妙。”汪汉年的著作,有《眉山墅隐》一卷,这是我国古代棋艺家
编选时局谱中少偏见的典范。徐星友曾说:“季心雪《弈墨》、(周)东侯《弈悟》
、(盛)大有《弈府阳秋》,皆抑人扬己,各有存私。此谱(指《眉山墅隐》)随
弈随梓(出版),一秉至公。它如《不古编》有篡改之弊,《弈慧》、《弈涂》、
《弈遇》之类,更不足道。《眉山(墅隐)》一谱,虽不无利钝,然大方正派,无
纤巧之习,固当做视诸谱也。”

    周东侯,名勋,安徽六合人。青年时期与汪汉年棋力相当,中年后棋艺大长,
超过了汪汉年。论者称他的棋“如急,浃回澜,奇变万状”,也就是说,他的棋路
古怪多变,不拘一格。他最擅长攻杀,即所谓“偏师驰突”。周东侯认为,下棋是
为了研究棋艺,不是为了输赢。所以,他赢了不骄傲,输了不气馁。他说:“局中
义理之所在,务领推移应变,若稍有余蕴,必不能淋漓酣畅,高手以胜负源于胸中,
故往往中止。”后来,黄龙士棋盖天下,当时棋手望风而靡,只有周东侯一人敢与
他对弈。人称黄龙士为龙,周东侯为虎,周东侯因其棋高德尚,深得人们敬重。晚
年,他专心培养后代,撰有《弈悟》,《二子谱》,《四子谱》等著作。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2:03

    黄龙士、徐星友争霸棋坛

    清初棋家如林,高手如波涛一般,一浪未平一浪又起。在过百龄和周懒予的基
础上,中国围棋史上又出现两座高峰——黄龙士和徐星友。

    黄龙士,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据《兼山堂弈谱》等书
记载,他生干清顺治八年(1651年)或十一年(1654年).黄龙士天资过人,幼小
时棋名已闻达四乡邻里。长大点后,父亲就带他到北京找名手对弈,从此黄龙士棋
艺大进。康熙三年他在门宁初谒杜茶村时,他的棋艺距国手还差一截,第二次谒见
杜的时候,他已一跃而为国手。他与在棋坛驰骋五十余年久负盛名的盛大有下过七
局,获得全胜。吕书舱说他下棋如”淮阴用兵,战无不胜”,在清初”群贤蔚起,
竞长争雄”的状况中,黄龙士鹤立鸡群,”一切俯视之”,夺得霸主地位。前辈大
家周东侯,此时棋力亦在黄龙士之下了,其他棋手见了他更是退避三舍,不敢与之
较量。人们将黄龙士尊为棋圣,他和思想家黄宗曦、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
可惜黄龙大“享年不永”,刚到中年便撒手人寰了。

    黄龙士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在他之前,
棋风局面狭窄凝重。黄龙士使棋风大变,在其之后,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
远。

    对黄龙士的棋风特色,后人评价甚多。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寄纤农
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
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
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总的来说,黄龙土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
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

    黄龙士的棋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此外,邓元惠还将黄龙士的七十
盘对局集成《黄龙士先生棋谱》一本,黄龙士对局中的精华大都收在其中了。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黄龙土为《黄龙士全图》写的《自序》。这是黄龙土自己丰
富经验的宝贵总结,较全面地论证了围棋的战略战术,见解独到精辟,发人深省。
如他谈到布局和全盘战略时说。“辟疆启字,廓焉无外,傍险作都、扼要作塞,此
起手之概。”谈到攻守和战术原则时说:“壤址相借,锋刃连接。战则羊师独前,
无坚不暇:守则一夫当关,七雄自废。此边腹攻守之大势。”谈到对形势判断时说:
“地均则得势者强,力竞则用智者胜,著鞭羡祖生之先,入关耻沛公之后,此图失
之要。”谈到策略时说:“实实虚虚之同,正正奇奇之妙,此惟审于弃取之宜,明
于彼此缓急之情,”这些都是黄龙士从对局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的见,也显示出
黄龙士自己的棋风。

    继黄龙士之后称雄棋坛的是他的学生徐星友。据《杭州府志》记载,徐星友名
远,钱塘人,他的书法绘画都很好,尤其擅长围棋,据说徐星友学棋时间较晚,最
初是从师黄龙士,人说名师出高徒,””上徐星友专心致志,刻苦用功,所以棋艺
进步很快。当他达到和黄龙士相差二子的程度时,黄龙士仍以三子相让与徐星友下
了十局棋。因为多让了一子,先生要重展昔日之雄风已很困难了。这十局棋下得异
常激烈,当时就被人们称为“血泪篇”。这十局棋之后,徐星友棋艺猛进,终于达
到了与先生齐名的水平。

    徐星友出名后,和历代名手一样,开始游历京城,一班闲极无聊的达官贵人又
如获至宝,徐星友取代前人,成了他们的座上客。对徐星友来说,京城只意味着更
多的对手和机会,其棋艺则有了个更广大的发展天地。进京不久,徐星友就听说一
位高丽使者,自称棋弈天下第一,徐星友前去会棋,结果一连赢了他好几局,徐星
友进京一炮打响,从此声价更高。

    徐星友在京要站稳脚,自然也少不了与前辈棋手的一番恶斗。当时老棋手周东
侯尚在,著名戏剧家孔尚任就曾在某显贵家观看过周徐两人对弈。这盘棋从吃完早
饭时下起,每着一子,双方都沉思良久,琢磨再三,直下到中午方下完。计算结果,
周东侯输了两子。老棋手十分诅丧,“袖手而去”。孔尚任观此局有感,写了一首
诗:“疏帘清簟坐移时,局罢真教变白髭。老手周郎输二子,长安别是一家棋。”

    徐星友在棋坛上大约风云了四十余年,康熙末期,徐星友在京遇到新星程兰如,
这回是徐星友自己落入周东侯当年的境地,成了程兰如手下败将。徐星友自知大势
已去,从此隐归故乡,开始他的著作生涯。

    徐星友的棋风,最重要的特点是“平淡”。这大概是因为师承黄龙士的缘故。
在徐星友写的《兼山堂弈谱》中,对他自己的棋风,有这样的论述:“冲和恬淡,
浑沦融和”,“制于有形,不若制于无形”,“善战而胜,曷若不战屈人”,“闲
谈整密,大方正派”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战屈人”,这是“平淡”的
根结。所谓“不战屈人”,就是不靠激烈的厮杀获胜,而是一点一点地侵蚀,直到
取得最后胜利。这可说是所有围棋战略战术中最难掌握的。这种含蓄、不露锋芒而
又坚强有力的棋术,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它对后世影响甚大。

    徐星友后半生倾注全力撰写的《兼山堂弈谱》是我国最有价值的几部古谱之一。
明朝以前的棋谱,一般只列姓名图势,不加评断。明朝中叶起,有的棋谱开始加些
评语,但也是寥寥数语,读者获益不多,清初一些棋谱,如吴贞吉的《不古编》、
盛大有的《弈府阳秋》、周东侯的《弈悟》等,开始改变过去评语过于简单的不足,
但终因水平有限,辞语多含糊不清,不确之处俯首可拾。徐星友的棋著,精选了过
百龄、李元兆、周懒予、盛大有、汪汉年,周东侯、黄龙土等国手有代表性的各局,
详加评注,观点颇为中肯确切。徐星友结合了自己一生的对局经验,对各盘各局的
得失作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后,对各家名手的棋风进行了深刻的总结。这本书影响很
大,后来棋手施襄夏曾说:“得之(指《兼山堂弈谱》)潜玩数年,获益良多。”

    奇巧梁魂今,浑厚程兰如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2:03
  清康熙未年至嘉庆初年,棋坛霸主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出现了一群人,梁魏
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被称为“四大家”,并列于棋坛之巅。清人邓元铺
说:“本朝国奔,以梁、程、范、施为最着,范、施晚出,尤负盛名。四家之弈,
高深远计,突过前贤。”这四个人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古代棋艺的最高水平,由此
形成棋坛空前兴盛的局面。

    梁魏今,又名会京,山阴人。他被列为四大家之首,并非因他棋艺最高,而是
因他年龄最长,出名最早。据考,他大约生于康熙前期。

    梁魏今自幼学棋,年青时曾与徐星友角试多局,互有胜负,不相上下,程兰如
击败徐星友驰名棋坛后,梁魏今和他也有过较量。邓元穗从两人对局中辑出十四局,
编入《四大家棋谱》,其中程胜十局,梁胜四局,但胜负都不悬殊,有的仅半子之
差。

    梁魏今中年以后,曾教授过范西屏,施襄夏,这两位后进者也都说少年时受梁
魏今教益良多。范西屏十余岁时,梁魏今曾受以三子。雍正八年,梁魏今在湖州又
受先与施襄夏对弈。梁魏今可说是四大家中的师长,而范、施二人青出于蓝,棋艺
超过了梁魏今。

    梁魏今的棋风, 以奇巧多变为最大特点。 施襄夏在《弈理指归·序》中言:
“奇巧胜者梁魏今。”

    四大家之二程兰如,名天桂,又名慎诒,字纯根,新安人。他比梁魏今小十余
岁,比范、施二人大二十余岁。

    据《乾隆歙县志》记载,程兰如是著名棋手汪汉年的同乡。他从小拜棋手郑国
任为师,学成之后,郑国任就不再与其谈论围棋了,《扬州画肪录》说,程兰如不
仅围棋全国第一,下象棋也是国手水平。

    程兰如二十岁左右已闻名天下,前面已提到,当时他作为后起之秀在京与年过
花甲的徐星友对弈十局,大胜而归,从而成为全国第一。但若干年后,他又被施襄
夏和范西屏战败,棋圣地位又被他们取代了。

    程兰如的棋风特点是稳重有力,施襄夏概括为:“以浑厚胜。”

    乾隆十九年九月,程兰如年逾六旬,但仍“丰神闲静”,他与新秀韩学之,黄
及侣,在扬州晚香亭对弈一月有余,选其中十五局,由“兰如评骘为谱,以志一时
之雅集”,这就是《晚香亭弈谱》。这是程兰如的主要著作,也是最有价值的古谱
之一,施襄夏曾“盛推此谱与徐星友所著《兼山堂》同为弈学大宗”。

    海内棋圣范西屏

    范西屏(又作西坪)是四大家中的佼佼者,在袁枚的《范西屏墓志铭》和毕沉
《秋学对弈歌 序》等诗文中,对他的生平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范西屏名世勋,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范西屏的父亲是
个棋迷,直下到家道败落仍未尽兴。可惜棋艺始终不高,只把这一嗜好传给了儿子,
范西屏三岁时,看父亲与人对弈,便在一旁呀呀说话,指手画脚了。

    父亲见儿子与己同好,甚是欢喜,唯恐儿子和自己一样不成气候,当下带儿子
拜乡里名手郭唐镇和张良臣为师,棋艺日见长进。了久两位老师的棋力都不及他了。
父亲又送他拜山阴著名棋手俞长侯为师,俞长侯棋居三品。有这位名师指点,范西
屏长进更快,十二岁时就与俞长侯齐名了。三年后,西屏竟已受先与先生下了。他
与先生下了十局,先生完全不能招架学生的凌厉攻势,均败在学生手下。从此,俞
长侯不再和他下棋。他十六岁时,便成为闻名天下的国手。

    范西屏学成时,正值雍正、乾隆年间。他和俞长侯同住松江,受到棋艺家钱长
泽的盛情招待。十余年后,范西屏再访松江,帮助钱长泽,“晨夕参研”成《残局
类选》。

    范西屏出名之时,天下太平,大官们多闲聊无事,他们争着拿银子请强手与范
西屏较量,以此为乐。当时棋林高手梁魏今、程兰如、韩学之、黄及侣都纷纷败在
范西屏手中。棋手胡兆麟,人称”胡铁头”,棋力甚凶猛,也常是范西屏手下败将。

    当时能与范西屏抗衡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四大家之一的施襄夏。不过,据各
种史料记载来看,施襄夏思路不如范西屏敏捷灵活,两人对弈,施襄夏常锁眉沉思,
半天下不了一子,范西屏却轻松得很,似乎全不把棋局放在心上,甚至应子之后便
去睡觉。有一回对局,范西屏全局危急,观棋的人,都认为他毫无得胜希望了,必
输无疑。范西屏仍不以为然,隔了一会儿,他打一劫,果然柳暗花明,七十二路棋
死而复生,观棋者无不惊叹。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2:04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后来
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镰,各奔前程,相聚时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
引胡敬夫的话,范、施雍正未,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
已无处找寻。以后,乾隆四年时,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
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
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当湖十局”下得谅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
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
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
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在当湖,范、施除对弈外,主要是教张永年和他的儿子张世仁、张世昌下棋。
张氏父于都能文工弈,棋达三品,有“三张”之称、范、施教其间,与三张受子对
局,后选出了精彩的二十八局,刻成《三张弈谱》一书。

    范西屏和施襄夏棋力远在众多棋手之上,能与他们对子者寥若晨星,一般棋手
者如张氏父子,受子后方可开局。当时受棋者从二子到十一子不等。凡让子者,均
称指导棋,是当时培养后进的一种较为实际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范、施二人都
亲自面授了不少门徒,为发展围棋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范西屏棋名已闻达四海,他的学生毕沅曾写了一首长诗《秋学对弈歌》,其中
有这样一句:“君今海内推棋圣”。那时,范西屏还不到四十岁。

    范西屏晚年客居扬州,当时,扬州是围棋的中心之一。范西屏居此期间,学生
卞文恒携来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归》,向范西屏请教。(卞也是施的学生),范
据书中棋局,参以新意,写成棋谱二卷。扬州盐运史高恒,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
署古井“桃花泉”名之,并用署中公款代印此书。这就是《桃花泉弈谱》。范西屏
在扬州还写了其它围棋著作。

    范西屏晚年并未完全放弃围棋实践,《墨余录》记载:嘉庆初年,范西屏前往
上海。当时上海最优秀的棋手是倪克让,其次是宫加录等人。倪克让不屑与他人对
弈,富加录等人则在豫园设棋局与四方棋手下棋赌钱。范西屏一日来到豫园,见有
人对弈便站下了。看了一会见客方将输,便给他出主意,旁边人不高兴了,对范说:
“这是赌博,旁观者不能多话。你既然会下棋,为什么不自己来决一胜负呢?”范
西屏笑了笑,从怀里取出一大锭银子,对欢人说:“这就是我的赌注。”看到这么
多银子,所有的人都眼红了,纷纷争着要和范对弈。范接着说:”我下棋于不怕别
人说话,你们可以合在一起和我对局。”棋没下到一半,对手们已经手足无措,一
筹莫展了。于是有人赶紧去报告富加录。富加录赶到,范西屏坦然自若,先受先三
子与他下了一局,富加录输了。范西屏再让,富加录还是输了。大家傻了眼。不得
不去搬来最后的援兵倪克让。倪克让闻风而至,一见面,二活没说,伸手弄乱了棋
盘,告诉众人;“这是范先生,你们哪是他的对手!”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上海
的富豪们纷纷请他教棋。范西屏在西仓桥潘家受先四子与倪克让下了棋,观棋者把
对局情况记录下来,编成《四子谱》一书。

    范西屏卒年不详,大文学家袁玫曾写过一篇《范西屏墓志铭》,其中卒年、岁
数和葬处均未说明,只写了“以某月日卒,葬”。袁玫亡故于1797年,事实上此后
史料上还有范赴沪对弈一事的详细记载。估计袁玫写墓志铭时,范西屏并未去世,
是所谓”生吊生祭”,当然这是推测而已。

    范西屏为人耿直朴实,他不求下棋之外的生财之道。有了钱财,也将一半分给
同乡中的困难人家。袁玫对他的为人盛赞不已,说:“余不嗜弈而嗜西屏”。他认
为那些“尊官文儒”都不及范西屏人品高尚。

    范西屏的棋风,前人有不少总结。棋手李步青曾对任渭南说:“君等于弈只一
面,余尚有两面,若西屏先生则四面受敌者也。”这是说范西屏全局观念特别强。
李松石在《受子谱·序》中谈得更为详细,他说:范西屏“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
失西隅补以东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时时转换,每出意表,盖局中之妙。”范西屏
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着眼。具体手法就是“时时转换,每出
意表”。这种手法不少棋手都有领教,评价甚高。施襄夏说:“范西屏以遒劲胜者
也。”邓元穗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西屏崇山峻岭,
抱负高奇。”毕沉在《秋堂对弈歌》中,也这样描述了范西屏的棋风:“淮阴将兵
信指挥,矩鹿破楚操神机。鏖战昆阴雷雨击,虎豹股粟瓦尾飞。乌道偏师方折挫,
余子纷纷尽袒左。忽讶奇兵天上下,当食不食全局破。”

    清代棋艺家李汝珍谈到四大家时曾说:“此四子者,皆新奇独造,高出往古。
而范尤以出神入化,想人非非。”对范西屏如此高的评价并非偶然,他不仅汲取了
前人的全部经验,而且有所创见,有所发展。这从他写的《桃花泉弈谱·序》中,
可以看出,在这篇《序》里,他先谈到下围棋“实用心之事”,他自己“自髫年爱
习前贤之谱,罔不究心。”接着,他谈到了明代棋坛的情况:“有明作者,皆浑而
不举,言先后,言虚实,言向背而已,”这是棋谱家的缺点,也是棋手的缺点。他
又谈到清朝初年的棋手:“国初弈乐园诸公冥心孤诣,直造单微,于先后之中生先
后,虚实之中生虚实,向背之中生向背,各就英分所极,自成一家。堂堂正正,怪
怪奇奇,突过前人。”然后,他又谈到了他这一代棋手:“至三十年来,国手则不
然,较大小于毫厘,决存亡于官冥。交易变易,时时存一片灵机;隔二隔三,处处
用通盘打算。数至此,尽心至此,”范西屏认为,围棋之所以这样不断向前发展,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不坐困千古也”。这充分说明范西屏不迷信前人的创新精
神。李松石还说过这么句话:“范于弈道,如将中之武穆公,不循古法,战无不胜。
”范西屏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并不认为围棋发展到自己这几就停止了。他认为围
棋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他说:“以心制数数无穷头,以数写心心无尽日。勋生今
之时,为今之弈,后此者又安知其不愈出愈奇?”可见这位围棋大师的胸襟是很宽
阔的,对围棋事业的发展也是充满信心的。

    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二卷,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价值最大的古谱之
一,这本书,“戛戛独造,不袭前贤”,内容异常丰富、全面,精辟地记载了范西
屏对于围棋的独特见解。此书则一出版,便轰动棋坛,风行一时,以后重刻版本很
多,二百年来影响了无数棋手。

    深谋远虑施襄夏

    清代棋坛另一高峰当推施襄夏了。施襄夏名绍暗,号定庵。生于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他也是浙江海宁人,与范西屏是同乡。
《扬州画肪录》 上说, 范、施二人系同母异父兄弟,此说未必真实。施襄夏在为
《弈难指归》写的自序中较详实地记载了他的生平。

    施襄夏从小就读于私塾,是个老实、文静的孩子。他父亲是位雅士,擅长诗文
书法,也画些兰竹之类。晚年退隐家中,常焚香抚琴,或陪客下棋。施襄夏念完功
课,便坐在父亲身边,看他抚琴下棋。渐渐地,他对这棋艺发生了兴趣,开始向父
询问其中的道理。父亲对他说:“学琴需要‘淡雅’,而不能‘繁枝’,学棋需要
‘灵益’,而不能‘沾滞’。你瘦弱多病,学琴好些。”于是施襄夏开始学琴了。
不过没过多久,父亲发现儿子对围棋的喜爱甚于琴。当时,比施襄夏年长一岁的范
西屏从师俞长侯学棋,到十二岁时,已与老师齐名,这使施襄夏十分羡慕。父亲便
也把他送到了俞长侯门下。

    施襄夏不甘久居人下,他在俞长侯那儿,先生受先三子教了他一年,他便能与
范西屏争个高下了,其间,老棋手徐星友也曾受先三于与施襄夏下过棋。老棋手慧
眼识真珠,非常看重这位少年棋手,把自己的棋著《兼山堂弈谱》赠给他。施襄夏
也果然不负厚望,对这本名著认真钻研数年,受益很大。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2:04
施襄夏二十一岁时,在湖州遇见了四大家中的梁魏今和程兰如,两位长者都受
先与他下了几局棋,施襄夏从中又悟出不少道理。两年以后,施襄夏又遇梁魏今,
他们同游砚山,见山下流水淙淙,都很兴奋。梁魏今对施说:“你的棋已经下得不
错了,但你真的领会了其中奥妙了吗?下棋时该走的就得走,该停的就得停,要听
其自然而不要强行,这才是下棋的道理。你虽然刻意追求,然而有‘过犹不及’的
毛病,所以三年来你仍未脱一先的水平。”施襄夏细细体会了这番深刻的议论,意
识到自己以前好高骛远,走了弯路。从此,施襄夏一变往日棋风,终于成为一代名
师。

    此后三十年间,他游历吴楚各地,与众多名手对弈,交流棋艺,五十岁以后,
和范西屏一样,也客居扬州,教授学生,为培养下一代花了不少心血,他的学生很
多,但他始终很谦逊。晚年在扬州,他还写了不少围棋著作,为后来棋手留下了宝
贵的遗产。

    施襄夏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出现在棋史上的。在《弈理指归
·序》中,施襄夏对前辈和同辈棋手有十分精粹的论述:“圣朝以来,名流辈出,
卓越超贤。如周东侯之新颖,周懒予之绵密,汪汉年之超轶,黄龙士之幽远,其以
醇正胜者徐星友,清敏胜者娄子恩,细静胜者吴来仪,夺巧胜者梁魏今,至程兰如
又以浑厚胜,而范西屏以遭劲胜者也。”正是基于对其他棋手如此深刻的研究分析,
施襄夏集各家之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颗闪烁异彩的明星。

    邓元穗说:“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
不失步骤。深谋远虑,稳扎稳打就是施襄夏棋风的主要特点。施襄夏自己也说过:
“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他在《自题诗》中写道:“弗思
而应诚多败, 信手频挥更鲜谋,不向静中参妙 理,纵然颖悟也虚浮。”施襄夏特
别强调这个“静”,他在《凡遇要处总诀》中说:“静能制动劳输逸,实本攻虚柔
克刚。”这和他说的“化机流行,无所迹向,百工造极,咸出自然”,“棋之止于
中止”,是一个意思。“静”即是”自然”,即是”止于中止”,也就是当年梁魏
今对施襄夏说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这并不是提倡被动。施襄夏一向重
视争取主动,他曾说:“逸劳互易忙须夺,彼此均先路必争。”这与“静”是不矛
盾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关键还在“行”和“止”都必须是主动的,这样
才可能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实攻虚,以柔克刚,这正是施襄夏棋风的奥妙所在。

    施襄夏在理论上也贡献很大,他是在认真总结了前人棋著的得失之后,写出自
己的著作的,他十分推崇《兼山堂弈谱》和《晚香亭弈谱》,但也大胆、尖锐地指
出了它们的缺陷,他在自己的《弈理指归。序》中说:“徐著《兼山堂弈谱》诚弈
学大宗,所论正兵大意皆可法,唯短兵相接处,或有未尽然者。程著《晚香亭弈谱》
惜语简而少,凡评通当然之着,或收功于百十着之后,或较胜于千百变之间,义理
深 隐,总难断详,未人室者仍属望洋犹叹。二谱守经之法未全,行权之义未析也。”
这种科学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这使得施襄夏的著作较前人有了很大发展。他的《弈
理指归》二卷,是我国古棋谱的典范,是施襄夏一生心血的结晶,可与《桃花泉弈
谱》媲美。因此书原文是文言口诀,字句深奥,图势较少,钱长泽为之增订,配以
图势,集成《弈理指归图》三卷。

    施襄夏死后,他的学生李良为他出版了《弈理指归续篇》,这本书的《凡遇要
处总诀》部分,几乎总结了当时围棋的全部着法,是部全面论述围棋战术的著作,
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十分少见的精品。这些口诀,都是施襄夏平生实战和研究的心
得,句法精炼,内容丰富。以范西屏、施襄夏为代表的康熙、乾隆时代的棋艺水准,
是整个围棋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范西屏、施襄夏等人把围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水
平。

    胡铁头招架无方私求定庵

    形成一个高潮,除了一二个水平出众的大师外,必然还有一大群水平相当的棋
手。前面提及的胡铁头胡兆磷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棋力很强,大刀阔斧,喜欢大砍
大杀。但他毕竟敌不过范西屏。有一回他与范西屏对弈,下至中局,他己窘迫之极,
无奈之中,他谎称有病便离开了,但他并未回家,而是直奔施襄夏处求教去了。当
他返回来,继续下这盘棋的时候,不料范西屏大笑起来:“定庵人还没来,棋先来
了!”实际上,胡铁头的棋始终比范西屏差二子。

    比范西屏差二子的棋手还有李步青,但他的棋颇受范西屏称赞。据吴修圃《弈
理析疑》说,范西屏五十二岁时,在金陵遇见李步青受二子下了六局,结果各胜三
局。两年后,两人又相遇在苏州。这时的李步青已经可以让先了,而且,互有胜负。
由此可见李步青的棋艺进步很快,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除了胡铁头,当时还有一位被人称为”金刚”的棋手,他叫童和衷,十四岁时
已有棋名。开始与范西屏对弈,范尚让三子,不久,就只能让二子了。童和衷棋风
精悍而有魄力,故有:“童金刚”之称,是位很有潜力的青年棋手,可惜未过不惑
之年就病逝了。

    上节提到的豫园乱局认大师的倪克让,也是当时颇具功力的棋家,他名世成,
上海人,《清代轶闻》等书中较详细地记录了他的生平。他父亲倪载岩是位秀才,
在家教书之余喜欢下棋消遣。久而久之,倪克让从观棋中有所领悟,以后他和别人
下棋,胜者居多。据说池下棋碰到难处时就仰面望天,可一落子,别人就无法对付。
所以当时有人说他的棋艺是“天授”的,一回,有位人称“弈品第一”的大官路过
松江,听说倪克让的棋名,特把他召来对弈。倪克让成竹在胸,连赢了他二局。倪
克让的名声因此更大了,《轶闻》中还提到,倪克让为人古怪,终生未娶妻室。生
活极为简朴,家中只一木床,每日坐在床上,客人来访,他竟能一言不发,人们都
说他有些“痴”。不过他的棋艺确实精湛,越到晚年越发神妙,江南无敌手。只是
在范西屏面前,他仍需受四子。

    中国古代围棋发展史中最辉煌灿烂的画面,是由梁、程、范、施四大家和欢多
的高手共同绘成的。这已毫无疑问。

    但不可否认,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一切为围棋的
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名家高手疲于衣食怀才不遇

    清道光以后,帝国主义冲进中国的大门。清朝未年,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
化衰退,围棋的命运日益艰难。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2:04
  清末棋手水平与前代相比大为逊色,其中水平最高的陈子仙、周小松,距范西
屏、施襄夏尚有相当一段距离,关于这一点,王蕴章在《天香面砚室弈选·序》中
说:“降至陈、周,世变稍稍暗矣。士或怀才不得逞,则奔走为衣食计,手谈坐隐,
余事蓄之,”较深刻地揭示了棋事衰落与世事败坏的关系。

    当时可以提到的棋手,有“十八国手”。

    秋航,名愿船,仪徽人,是京都梁家园寿佛寺的和尚。他不念佛经,偏好围棋。
晚年经常出入于京城,与沈介之同为周文勤的门客,并往来于满族王公府第。他的
棋艺在当时颇为众人仰慕,樊彬曾在《燕都杂泳》中写过“手谈谁国手,善弈数秋
航”的句子,他的对局被选入道光二十一年刊行的《尊天爵弈谱》中,其中包括与
周小松,李昆瑜,李湛源等国手的对局。当时他已年愈七旬。同治二年,秋航在北
京去世。据方臻大《待日解弈存·序》中记载,方于这年来京,遇见秋航,那时秋
航已年迈,但下棋仍“不耐思索,拈子如雨点下。”他受先四子与方臻大对弈,但
没下完十局,老人就于这年秋天去世了。关于秋航的逝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秋航
故于杭州。传说他在死前一天尚与人下棋,并说:“今日之会难再见,此局乃绝着
也。”秋航享年九十以上。

    另一位长寿棋手任渭南棋名也不小,嘉庆、道光年间,他常设局于秦淮河畔,
无人为敌。任渭南活到八十多岁。

    能胜任渭南的,当时并非无人。有位叫林越山的也是“十八国手”之一,福建
人,幼年即会下棋,十八岁时闻名全国,有一回任渭南到了广东,两人对弈,观棋
者无数。棋下到中局,任渭南已发现自己局势不妙,便给林越山使了个眼色。林越
山心领其意,故意走错几步棋,让任赢了几子。事后有人间林为什么要让任渭南,
林越山说:“任渭南早有棋名,这次来广东又是大官的客人,不能不给他留面子。”
但我确实能赢他,如果你不信,我可复盘再下一次。”此后一年多,林、任二人都
住在广东,但谁也未再提棋事。

    任渭南教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学生。他叫沈介之,名琦(又作祺),上元人。
沈介之下棋思路敏捷,落子如风,很年轻就成为国手,并受到当权者的青睐,曾任
广西巡检。此人不到五十就去世了。

    棋手董六泉,又作鹿泉,名文毅,武进人,生于乾隆四十年,是嘉庆、道光年
间的名手,清末两大高手陈子仙、周小松都是他的学生。据周小松《餐菊斋棋评》
记载,当时棋手以董六泉年事最高。道光二十六年,他去甘肃投奔定制军,得了一
些钱便回家乡了。但几年之后,清贫如故,晚年生活极为凄苦,咸丰初年病故,享
年七十余。董六泉著有《董六泉选棋谱》一卷,嘉庆二十三年出版。

    潘景斋与任渭南、申立功、金秋林同为当时棋坛上的佼佼者。潘景斋名耀远,
号星鉴(又作星见),宜兴人。他常在北京悬彩摆擂台,每局五两银子,不满此数,
便不与较量。他享年不高,四十岁就去世了,有《潘景斋弈谱约选》留世。

    道光末年成名的棋手有周星桓、李湛源二人,周星桓名兆奎,南通城东人。他
曾与老将董六泉较量过多局,道光、咸丰年间又与后来的名家周小松对弈,互有胜
负。周家世代棋手,周星恒自己学棋很刻苦,曾精心研究六个月未出房间。终成国
手。

    李湛源,一名许清,字海门,南道石港镇人。他旅游北京很长时间,为人豪爽,
不修边幅,与他同游京城的国手,与王公国戚对弈,常暗中让于,以此得些钱财,
只有李湛源“不以利动其心”。因他棋名很大,有钱有势的人都不惜以重金贿赂他,
以求他让一二着而成名。李湛源表面答应,对局时却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杀个惨败。
他晚年穷途潦倒,最后病死于破庙中。

    可以提到的还有方秋客和刘云峰,方秋客名元,宜兴人。他是个银匠,但棋风
好杀,人们称他是“高棋细银匠”,又因他是个银匠,很多人看不起他。

    刘云峰是京师人。他常与周小松下棋,周让他二子,他年纪不大就去世了。

    最后的余音

    清朝未年最后两名最优秀棋手是陈子仙和周小松,他们为重振围棋贡献了毕生
的力量。

    陈于仙,名毓性,海宁人。当时的海宁是围棋盛行的地方。陈子仙和以往历代
许多名家相同,首先受其父亲的熏染。他父亲爱棋如命,不惜败落家产。晚年,陈
父栖身于破庙之中,但仍好棋如故。陈子仙很小就通棋道。每当父亲下棋要输的时
候,他就帮助出招,于是反败为胜。陈子仙因此出名。

    他十岁时,父亲带着他到了常州,拜老国手董六泉为师。董六泉此时已年过花
甲,满头银霜,陈子仙则红颜嫩色,丝头绳系着头发。在名师指点下,陈子仙进步
飞快,十二岁就以国手著称,当时人们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年少的一位国手。

    至此,陈子仙开始称雄于棋坛,被推为海内第一。“围棋施、范而后,以陈子
仙为最著”。常棣华在《子仙百局·序》中说,陈子仙不论是与前辈国手对局还是
与同辈劲敌对局,或是下授子棋,“无不勾心斗角,各极其妙。”他的棋别出心裁,
独创一格。他的老师董六泉,前辈棋手秋航,以及同辈棋手施省三、李昆瑜、徐耀
之等,都不是他的对手。

    能与陈子仙比高低的只有周小松,他们俩既是劲敌又是挚友,感情深厚。陈子
仙比周小松小近十岁,是当时最年少,出名最早的棋手,他俩很小时就较量过,下
了一二百局棋,可惜都没保存下来。以后,两人分手了。一别就是二十年,当他们
在安徽相逢时,十分高兴。第二年,即同治十年(1871年),两人都有事回家。不
久,周小松重返安徽,他盼望着再与陈子仙杀几盘,谁知就在这年夏天,陈子仙去
世了。那时,他还不满五十岁,周小松闻知悲痛不己,“独弦哀张,抚局陨涕。”
为陈于仙的早逝深感惋惜。(注一)

    陈于仙曾与陈方合著《陈方七局》一卷。他的遗局,由常棣华辑成《于仙百局》
一卷,于光绪六年出版。

    周小松,名鼎,江都人。出生于嘉庆年间,从小好棋。十八岁从秋航学棋,受
二于下了一百余局。以后又拜董六泉为师,二十余岁成国手。

    周小松曾游历全国各地,称霸棋坛达半个世纪之久。清末十八国手,除潘星鉴、
申立功、金秋林、任渭南四位外,其余都较量过,只有陈子仙与他不相上下。

    光绪十三年,周小松年近七十,这年他三访京城,与在京的刘云峰等国手对弈
于肃王府,棋力不减当年,无人能赢他。

    周小松为人正直清廉,平易近人,每次与人下棋,都尽其所能,从不接受达官
贵人的贿赂而让子。相传曾国藩曾请周小松去下棋,周让他九子,然后把他的棋分
割成九块,每块都仅能成活,曾国藩大怒,把周小松赶出了大门。

    周小松的著作,有《新旧棋谱汇选》四卷,《餐菊斋棋评》一卷,《皖游弈萃》
一卷。他的棋著,尤其是《餐菊斋棋评》。是清末棋谱的代表作,他继承了徐星友
的优良传统,评语详确,切实可学。

    周小松去世后,围棋进一步衰落。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期,也是围棋史最衰落
的时期,这时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诞生才告结束。

    (注一〕《餐菊斋棋评》
作者: 红色violin    时间: 2015-7-22 22:05
第十章  我国围棋的外传

    佛经劝诫莫戏围棋

    在漫长的岁月中,围棋渐渐流传到国外,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现在,
围棋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项目。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我国与中亚细亚各国往来就开始了。古印度等国的
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古代的文化也向那些国家传播,其中包括围棋的外传。

    据后秦和尚道朗翻译的《大般涅盘经·现病品第六》记载,在印度诸国流行着
中国古老游戏,如围棋、弹棋、六博、投壶等。佛经劝告人们不要玩这些游戏。可
见围棋在印度流传甚广。

    现在在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国,还流行着十五道和十六道围棋。走法和我
国围棋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地方稍有差异,比如叫吃后不能马上提子,须待对方在
他处走过一子,自己不应后才可提子,和我国围棋的打劫差不多。

    高丽好围棋之戏

    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也是从汉朝就开始了。当时朝鲜尚未统一,分为高句丽、
戚、韩等部。汉光武帝时,高句丽王派使者来中国,带回乐器、衣冠、服饰等。戚
人与汉人杂居,受汉人文化影响更大。韩又分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部分。汉光武
帝时,马韩就开始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后来,在马韩的故土上建立了百济国,在辰
韩、弁韩的故土上建立了新罗国。在《北史·百济传》上,有“百济之国……尤尚
围棋”的记载。百济在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最为密切,所以围棋
首先传入百济国。

    以后,围棋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旧唐书·高丽传》已有“高丽好围棋之戏”
的记载了。朝鲜的围棋棋盘也是纵横十九道的。

    公元七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从此更多地吸收了唐文化,并经常派遣一些
贵族子弟来中国留学。这时的围棋,在朝鲜已相当普及了。《新唐书·东夷传》上
说:“(新罗王兴光)二十五年死,帝尤悼之,赠太子太保,命邢涛以鸿胪少卿吊
祭…又以国人善棋,诏率府兵曹参军杨季鹰为副,国高弈旨出其下,于是厚遗使者
金宝”,可见围棋在朝鲜是非常受重视的。

    经过中国、新罗两国棋手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新罗也出现了不少棋艺水平
较高的棋手。唐末诗人张乔《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一诗提到的新罗优秀棋手朴球
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中国居住多年,并担任了棋待诏。

    围棋一一一日本的“国技”

    围棋传人日本,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围棋能有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局
面,与日本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日中文化交往,最早也在西汉时,公元五十七年,日本遣使来中国。《后汉书》
、《三国志》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中日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情况。公元六世纪末
以后,中日交往愈加密切。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者来中国。

    随同遣唐使者来中国的留学生吉备真备、阿部仲麻吕等,以及最澄、空海、园
仁等和尚,回国后都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他们中间,吉备真备留华十九年,辩正法
师留华三十年,两人都是围棋爱好者。吉备真备回国后,广为传播围棋技艺。那时
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了。后来的留学生和来华人员中,也有不少学得一手好棋的,
有名的少胜雄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派往日本的使节和随行人员中,也有会下围棋
的,他们都对围棋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中国围棋传入日本,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日本平山菊次郎所著
的《简明日本围棋史》。他说:“围棋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约在一千五百年前
的大和朝初期(相当于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证据充足,
《美国百科全书》(1977年版)、德国《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第十六版),都
同意我们详述的那种看法。

    围棋传人日本后,取消了对局以前先固定四个势子的旧框框。这一打破势子布
局的革新,推进了围棋的发展,围棋在日本特别兴盛,是从德川幕府时代(相当于
我国明末清初时)开始的,当时往来于两国间的棋手认为,中日两国棋手的水平已
不相上下了。

    中日两国围棋界的交往,推动了围棋的发展。公元十六世纪的日本棋手僧中虚
来华,与中国棋手林应龙合著棋书《适情录》就是一例,但后来德川幕府开始执行
“锁国政策”,使这种有益的交往中断了,这不能不说是围棋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憾
事。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围棋逐渐发展到了全盛时代。本因坊秀策创“一、三、
五”布局,被誉为围棋的金字塔,1928年,中国十四岁的棋手吴清源到日本。1933
年夏,他和日本棋手木谷实共同研究了“新布局”。从而掀开了围棋的新篇章。

    围棋在日本被誉为“国技”。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围棋最发达的国家。

    围棋在东南亚和西方

    我国围棋在明代以前,就已传入东南亚各国。据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
涯胜览》中记载:“三佛齐国俗好……弈棋”,三佛齐国即今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葡萄牙航海家门德斯·平托在他的《费南·门德斯·平托航海记》中说,十六
世纪时,葡萄牙航海人员曾在日本学过围棋,并将它带到了欧洲。如果这话可靠,
则那时欧洲已有围棋了。不过,一般认为,十九世纪围棋才在欧洲流行。

    最早的一本英文围棋书,题为《围棋手册》副题是《为欧洲棋手所编写的东亚
古老的军事战斗的游戏》,1911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中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围棋,
其中还有一幅我国古代女子下围棋的图。

    目前,围棋在西方各国己相当流行,有许多棋手,经常举行比赛。

                             ——全文完——




欢迎光临 烂柯围棋 (https://lanke.cc/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